立法院國會改革五法審查的朝野惡鬥與暴力衝突的場面歷歷在目,彷彿又回到了30年前台灣民主化過程推動的場景,國會多數暴力與少數抗爭的威權與民主的爭鬥,最終導致了2000年台灣首次的政黨輪替結果。然而,如今國會改革或擴權的政治爭議又爆發暴力衝突的「全武行」政治爭議,孰是孰非已難論斷,朝野各取所需、各自解讀的法案審查內容早已被政治民粹所加以操弄,動輒指責互批對方是反民主真獨裁或中共代理人、同路人的喊話鬥爭此起彼落,既模糊了總統國情報告到底立委有無質詢權的憲法解釋爭議及國會調查權的權限歸屬與分際界限問題,又把民主的內涵與價值扯上意識形態、政治信仰及兩岸問題大做文章,讓台灣內部的朝野鬥爭及立法院議事紛擾問題演變成「民主內戰」的政治民粹亂象,不管最後法案審查的內容結果如何?台灣四分五裂的政治亂局,早已註定就是一場沒有贏家的空轉、內耗、分化的自亂陣腳結局!

這是多麼可怕的台灣政治亂象危機啊!賴清德總統剛剛上任,百廢待舉,團結台灣、壯大台灣的政治口號滿天響,立法院的「民主內戰」惡鬥亂局就已然襲捲風潮,嚴峻險惡的兩岸關係發展困境,就因賴清德總統的就職演說內容被中共當局及涉台專家學者解讀為「台獨宣言」、「新兩國論」及「倚美謀獨」老調,對岸就迅速發動圍台軍演等文攻武嚇,讓台灣陷入內憂外患的政局動蕩危機,三大黨卻又沾沾自喜且自以為是的站在政治道德與民粹的制高點「自嗨」,自己終將贏得多數民意的支持及肯定,2026的地方選舉與2028的總統及立委大選即將勝券在握,手到擒來。

殊不知,大選剛過,新政府剛剛上台,台灣的三大政黨為了政治私利與未來的選舉利益算計,只想把台灣搞得越亂越好,哪裡還會顧及百姓的生活需要與生死存亡呢?哪裡還在乎如何處理好兩岸關係發展與台海的和平穩定現狀呢?這是台灣朝野政黨換了位置就換了腦袋的政治錯亂,更是朝野政客維護及鞏固自身利益的轉移視聽慣用操作手法,無辜或盲從的各大政黨基層支持群眾就只能不問真正的是非對錯價值而被隨風擺弄,甚至自以為是的認為自己就是站在正義的那一方,奮勇前進。

其實,台灣正是多元民主化的社會,民主與自由是最高的價值,政治民粹的操弄只是一時,政局穩定與台海和平才是硬道理!立法院的法案審查原本就是政治角力的縮影,賴清德總統的程序正義期許與「可以輸了表決但要贏了論述」的理性務實論調,應該獲得肯定與落實。

國會改革五法的政治爭議,縱使被在野黨的多數表決一一通過,完成立法程序,其法案內容包括藐視國會罪、總統國情報告質詢權等等爭議,未來都可以透過憲法覆議或違憲審查程序加以處理,甚至還有可以爭取民意支持的正當政治論述來贏取民心,民進黨又何必一定要用焦土抗爭策略來付在野黨立委,甚至勉強牽扯「中共背後授意操縱」來操弄意識形態的政治民粹呢?

可惜的是,從台灣民意基金會游盈隆董事長最新公布的民調結果顯示,在野黨極力推動的「藐視國會罪」立法,有5成8贊成,2成9不贊成的結果,究其背後原因,可能就是從前行政權過度高漲,蔡英文政府執政8年完全執政,其中蘇貞昌閣揆的狂妄囂張傲慢自大,造成今日民意的反撲,所以,讓原本可以理性討論的藐視國會罪內容妥當性、明確性爭議問題無法好好地辯論,導致目前多數民意站在支持的立場,民進黨可能輸了表決,也會贏不了論述的結果,最後就只能滿面豆花,吞下了這個可能會「要人命」的政治惡果!

總之,政治是妥協的藝術,從立法院正、副院長選舉、內閣改組、國會改革五法審查的抗爭,甚至是賴清德總統的520就職演說有關兩岸問題的內容,民進黨的少數執政、單獨執政已經難以強渡關山,立法院的「民主內戰」政治風暴隨時可以引爆,台灣的內憂外患政治局勢不再是操作「老共陰謀論」政治民粹就可以獲得多數民意的支持與肯定,如何回到理性務實的執政治理正確路線?如何在立法院透過溝通、協商與談判獲得多數立委的支持力量?如何展現賴清德總統的執政高度與領導智慧「團結台灣」,發揮「壯大台灣」的統治能力與作為?恐怕將會是關係台灣未來發展的重大且嚴酷的政治挑戰與考驗!

作者:陳淞山(前總統陳水扁辦公室主任)本文轉載自美麗島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