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台灣唯一上市櫃的本土電梯廠,崇友在 2018 年撤出中國,專注台灣市場後,已連續 5 年營收、獲利正成長,其亮眼成績的背後,其實藏有兩大關鍵決策。

50 周年、營收要超過 50 億元、EPS(每股稅後純益)要超過 5 元,都發生在去年。」說這話的人,是現年 65 歲的本土電梯大廠、崇友實業總經理游本立。在公司打拚逾 47 年的他,幾乎見證崇友半世紀的發展史。

台灣人對崇友這個品牌並不陌生,民眾日常生活中所搭乘的電梯,約有 22 至 25% 都是它的產品。舉凡台北 101、寒舍艾美酒店、遠雄金融中心、高雄捷運等地的電梯,均出自它手,是台灣前三大電梯業者中,唯一一家本土電梯品牌;2022 年永大下市後,則為台股裡僅存的電梯股。

攤開崇友財報,該公司去年營收 52.7 億元,EPS 5.06 元,是第五年營收、獲利雙成長。今年 4 月股價更是突破百元大關,5 月衝上 126.5 元高點。

「公司目前手握 90 億元訂單,是歷史新高!」游本立興奮地分享著,表示這些訂單將在未來 3 年陸續出貨。

進口產品價格高、維修難
挹注資金研發國產電梯

表面上,崇友近年營收、獲利,均繳出亮眼成績單,帶動股價走揚,是受惠於房市交易熱絡。但其實,崇友能持續穩健成長的原因,是 30 年磨一劍的成果。

時間回到 1974 年,當時的崇友,還缺乏電梯技術,只能靠代理日本(Toshiba)品牌,並作為與其技術合作的電梯代工廠。「講白話就是你必須花錢買它們的技術,前後大概有 3、4 種機型,每一種平均要花 5 千萬元,這個價碼在當時是很高的。」游本立直言。

1995 年,崇友下定決心要做自有品牌,因其深知必須掌握自有技術,才能有效降低進口成本,提升市場競爭力。游本立指出,「30 年前核心設備從日本進來,一台電梯可能要賣 8 百萬元,有了自有技術後,一台售價降至 270 萬元。」

崇友花了兩年做研發,1997 年,終於做出旗下第一台低速電梯,並在同年推出自有品牌崇友,只是當時,這台低速電梯一秒鐘移動不到一層樓。

游本立強調,當時能做的還只是最低速的電梯,根據崇友官網顯示,速度約落在秒速 2.5 公尺,但已經是國產電梯的創舉,賣進不少社區大樓。

後來,隨著樓層愈蓋愈高,以及對電梯的安全性要求提升,崇友也陸續再投資上億元研發,成功在 2014 年將秒速 4 公尺的電梯國產化 ,到現在已經可以做出 1 秒鐘跑 6 公尺(兩層樓高度)的電梯。「你不要小看這個技術,台灣不到 10 棟大樓有這麼快的電梯。」游本立的語氣裡滿是自豪。

目前,崇友在桃園楊梅廠還設有台灣最高、內含 4 個升降道的研發塔,用於電力測試;研發部則配有 40 位同仁, 至今仍每年投資 2 至 3% 營收金額,進行研發設計。

( 本文獲今周刊授權轉載,若想閱讀全部文章請看今周刊第 1431 期 )

更多內容

股票基金房產...40 歲前投資全軍覆沒,他只花 5 年財富自由、45 歲提早退休:給年輕人的 6 個建議

https://bit.ly/3yuYorY

國會改革五法懶人包/立院大亂鬥到底吵什麼?法案內容、黨派立場、藍綠白攻防重點一次看

https://bit.ly/3WT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