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大膽、二膽島近日遭中國無人機拍攝,台灣陸軍司令部參謀長陳建義中將在 4 月 3 日對此表示,這不是突發狀況,是灰色地帶侵擾、認知作戰複合威脅。

然而,中國的侵擾恐不只無人機,《外交家》(The Diplomat)雜誌 4 月 4 日報導指出,中國海軍相關人士正在密切關注烏克蘭以「無人水面載具」(Unmanned Surface Vessels,另譯為「無人水面艦艇」或「無人水面船艇」)在黑海攻擊俄羅斯海軍設施與軍艦的進展。

蓬佩奧無人載具戰略 可成為台海戰爭的新戰略概念

現任職於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的美國前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與前美國海軍軍官、哈德遜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克拉克 (Bryan Clark),於今(2024)年 2 月 24 日俄烏戰爭兩週年,投書《國會山莊報》(The Hill),標題為「有助美國防衛台灣的新戰略概念」。

文中提到,美國 2025 年的國防預算顯示出美軍已經是一支達到極限的軍隊,在歷經 10 年的加強後讓美國軍隊成本變得過於昂貴而無法擴張,但規模仍不足以滿足美國和盟友的需求。

由於中國沒有美國對全球軍事責任的包袱,中國除了可以集中力量在西太平洋,也因為其所屬地理位置的優勢,讓中國根本無需離開家門口,就可以用相較於美國更低的成本來增加力量,發動侵台戰爭。

中國這些優勢,使得美國不可能複製 1990、2000 年代在科索沃與伊拉克戰爭的精準打擊戰術,在相同戰術下,美軍幾乎不可能達到阻止中國侵台時所需的規模。

發展高價武器 卻無法應對高風險的意外事件

文章指出美軍規模萎縮,為了與中國對抗而集中發展潛艇、隱形轟炸機、長程飛彈等高價武器,反而讓美軍無法應對一些高風險但低機率的事件。

包含去年由於兩棲戰艦短缺,使得美國海軍無法援助土耳其地震災民,也無法從南蘇丹撤離美國公民;原本用於阻止蘇聯和中國潛艇和超音速飛彈的驅逐艦正在老化,而沒有護衛艦可以保護航運免受葉門叛軍青年運動無人機的襲擊。

但建立專門部隊使用無人載具,包括無人機、無人艦艇,在空中、海面、水下反而可以發揮不對稱的作戰效果,將能使美軍走出戰略困境。

烏克蘭就利用這種方法,摧毀了俄羅斯一半的黑海艦隊並恢復海上貿易。蓬佩奧和克拉克認為美軍應擴大無人機艦的軟硬體系統,讓美國破壞或減緩中國對台的入侵,而不是花上十年或更長時間等待下一代飛彈、潛艇或轟炸機的到來。

小兵立大功 烏克蘭無人水面載具挑戰俄羅斯黑海主導地位

《外交家》報導提到面對駐紮在克里米亞的黑海艦隊持續遭受烏克蘭的襲擊,俄羅斯已將艦隊移至距離烏克蘭飛彈和無人水面載具更遠的地方。

英國國國防部長夏普斯(Grant Shapps)曾說:「俄羅斯在黑海的主導地位現在受到挑戰。」 烏克蘭無人水面載具在黑海的表現自然也會引起中國軍方的注意。

今年 1 月,中國海軍的分析人士在中國國防期刊《艦船知識》發表文章分析,重點關注無人水面載具的新興潛力,並指出各類無人水面載具的大規模應用已成為現代海戰的新威脅。

無人水面載具將對傳統軍事思想、戰爭理論、作戰方式、軍事組織架構、武器裝備的發展帶來新的挑戰。

低成本無人水面載具 狼群戰術造成更大破壞力

中國海軍也曾在 2023 年春撰文分析無人水面載具的特徵清單。在談到破壞能力時,一年的分析指出,無人水面載具比空襲更危險。跟飛彈相比,無人水面載具彈頭的爆炸威力更大。

此外,較低的製造成本使其能夠大規模製造和部署,這意味著無人水面載具可以利用「狼群戰術」來進行更大破壞力的行動。

狼群戰術(Wolf pack)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軍對大西洋上的盟軍商船,以及美國對太平洋上的日本運輸船所使用的潛艇戰術,戰術是以多艘潛艇集結攻擊,使得破壞戰的成果大幅提昇。

港口設施目標明顯 無人水面載具威脅性高

另一方面,中國海軍的分析也評估港口基礎設施和港口船舶如何應對無人水面載具的攻擊。首先是指出港口設施的弱點,港口目標很明顯,建物、碼頭和停泊船隻等海軍基礎設施很容易被識別和瞄準。其次是港口的資訊透明高,無法對大型港口進行偽裝,而現代監視技術也可以輕鬆偵測港口裡的目標。第三是若遭攻擊,造成損害的可能性很高。

為了防禦無人水面載具對港口的威脅,分析建議設立「感知、防禦、攻擊」三維度的防禦體系。針對感知,無人水面載具很容易受到影響。例如訊號干擾,特別是在通訊和導航系統方面。因此可以採用主動和被動的防禦方法。

在海岸防禦方面則是佈建一個現代防禦系統,從點防禦轉向三維的全面水面防禦,防禦系統內的「資訊流」應在作業與決策人員之間發揮協調的功用,也要包括地方政府、公共安全和海事事務等部門。

同時強調浮動防禦屏障的重要性,美國、俄羅斯、新加坡等國家均有保護海軍基地、港口和其他基礎設施的浮動防禦屏障。

而「綜合多域打擊系統」則是以攻擊的方式應對無人水面載具威脅,這是一種具有多防區優勢的新型殺傷網絡,並使用相關武器裝備和升級的非對稱作戰方式,同時減少精確導引武器類的開支以最佳化攻擊效益。

美國海洋建築公司JF Brennan Company在2022年收購了被譽為全球海上安全防護標竿的Harbor Offshore, Inc.(HOI),並承包了美國海軍主要港口的海上安全屏障系統。 設置海上屏障可以阻擋船隻前進並抵禦攻擊,以保護機場、橋樑結構、水庫、核電廠、軍事設施等關鍵資產。 (圖:JF Brennan Company)

無人水面載具不對稱作戰 攻擊方和防禦方都可使用

為了實現此目標,需規劃遠、中、近程多層打擊體系和電磁與常規武器多域聯動火力網路,該系統的最遠射程包括用精確導引武器,甚至是以高超音速飛彈攻擊敵方無人水面載具的前線作戰基地、集結區和生產基地,將戰場優勢奪回。與此同時,無人水面載具還可用於巡邏、發現敵方無人水面載具並發動攻擊。

烏克蘭對無人水面載具的使用,讓世界各國海軍真實地了解了未來大規模海戰的情境。至少,這會有讓中國海軍分析家思考如何保護海軍昂貴的資產。此外,即使是沒有大型海軍的小國,也可能對擁有龐大艦隊的大國構成嚴重的不對稱威脅。

分析人士高德斯坦(Lyle Goldstein)與瓦希特(Nathan Waechter)在《外交家》撰文認為,這些事態發展也可能會對台海局勢產生重大影響。最明顯的是,烏克蘭使用無人水面載具的不對稱例子可能為台灣防禦中國海軍入侵提供參考實例。特別是,這些載具平台的低成本和自主性可以使它們有效地發揮很大的效益。

然而,中國是一個「無人機超級大國」,擁有一套無人水面載具計劃,因此解放軍無疑也會尋求利用無人水面載具來對假想的第三方艦隊製造新威脅,特別是未來美國或日本可能會援助台灣。

中國的海軍還可能會用無人水面載具來加強對台灣週邊島嶼的海上封鎖,攻擊台灣海軍和港口,使台灣防禦的目標複雜化,以及進行近距離監視和弱化離島的降落區或補給區防禦。

美國海軍首次向西太平洋部署無人水面載具

不只中國海軍關注無人水面載具的發展,美國海軍已在建置並測試無人水面載具隊,為可能跟中國發生的衝突做準備。

2023 年 10 月 24 日隨著幾艘無人水面載具抵達加州,美國海軍完成美國太平洋艦隊長達數月的無人作戰問題。美國太平洋艦隊「幽靈艦隊大君主計畫」(Ghost Fleet Overlord)進行了無人水面載具部署。

這些無人水面載具「遊騎兵號」(USV Ranger)、「水手號」(USV Mariner)兩艘無人水面原型艦、中型「海鷹號」(Seahawk)、「海獵人號」(Sea Hunter)在 5 個月的部署期間,在太平洋航行超過 8.6 萬公里,各艦在航行期間以「近乎獨立自主」方式,無人手動控制平台,操控這些無人水面載具。

無人水面載具團隊以位於加州懷尼米港(Port of Hueneme)的無人操作中心和海軍驅逐艦上的工作人員,控制這些船隻。

2023年9月美軍的無人水面艦艇遊騎兵號(Ranger)在「整合戰鬥課題」(Integrated Battle Problem) 演習期間穿越太平洋。 (圖: US Navy)

無人水面載具進出港部署 仍需艦上人員操作

美國在 2022 年 5 月成立第一無人水面艦艇分隊(USVDIV 1),執行中大型無人艦艇操作。針對無人水面載具的功能,第一無人水面艦艇分隊分隊長戴利中校(Cmdr. Jerry Daley)表示,這些無人載具還無法百分之百完全自主執行任務。

在進出港部署等階段仍須由艦上人員操作,但這次的整體任務所蒐集到的經驗,仍然可以讓美軍全軍有效利用、整合與編寫出未來的無人艦艇作戰概念與準則,並應用在打造的新無人載具上。

無人海上系統專案經理 Scot Searles 上尉表示,第一無人水面艦艇分隊的部署為致力於開發海軍無人水面系統的工程師提供了大量資料。西太平洋波濤洶湧的大海和遙遠的距離,可以讓自主系統進行壓力測試。這些系統分為三大類:自主系統、指揮控制和通訊網絡,以及船體、機械和工程系統。

整體而言,在部署測試過程中,在 13 次出現問題中,只有 6 個被識別為無法自主處理的問題,其他會介入干預的原因次因為海象波濤洶湧,以及出於對載具系統安全的考量。實際上必須有人介入並糾正系統的頻率每月少於一次。

美國將在今年 5 月,在大型無人艦艇系統的基礎上,創立第二無人水面艦艇分隊,專注於「小型無人水面艦艇」的測試與操作。

美國西太平洋部署無人水面載具 阻止中國入侵台灣

哈德遜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克拉克認為,美軍此次部署不僅僅是為了增進技術,或學習如何在遠離母港的地方操作無人載具。

也是在直接針對西太平洋地區的競爭對手中國,特別是如何阻止中國入侵台灣。他說:「令人擔憂的是,中國能否擾亂我們的攻擊網絡,並足以達成入侵(台灣),或者走得足夠遠⋯⋯以至於我們無法真正阻止它。」

根據《美國海軍研究協會新聞》(USNI News)的報導,美國對無人海上載具部署的早期評價是正面的,但除了第 1 無人水面船艇分隊的一次性部署之外,海軍無人海上載具的發展藍圖尚不清楚。

前美國海軍軍令部長吉爾迪上將(Mike Gilday)曾表示:從 2024 年開始,海軍將在 3 至 5 年的預算週期內買下一批無人水面艦艇,1,000 至 2,000 噸護衛艦大小的大型無人水面載具(LUSV)是充當飛彈庫並跟海軍有人駕駛艦艇協同作戰。中型無人水面載具(MUSV)約 500 噸,具有模組化酬載空間,可以作為前向感測器節點,並向有人駕駛的船隻發送訊息。

美軍的大型無人水面艦艇 Nomad 於 2022 年 6 月 29 日抵達珍珠港參加 2022 環太平洋軍演(RIMPAC)。 (圖:US Navy)

部署致命無人載具 創造「地獄景象」 製造入侵者混亂

負責作戰需求和能力的海軍作戰部副部長米勒(Chris Miller)說:「我們不會有一天一覺醒來就擁有一支無人艦隊。這確實是一項長期佈局,我們確實試圖了解這項技術及其適用範圍,以及我們如何跟我們的盟友和合作夥伴密切協調,打造最具攻擊性的海軍。」

雖然海軍的混合艦隊要到 2030 年代才能準備就緒,但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帕帕羅(Sam Paparo)正面臨一個問題:中國可能入侵台灣。

為了讓水手和海軍陸戰隊員遠離太平洋上最致命的考驗,他們希望用致命的無人機壓倒入侵部隊,在海面、水下部署數千架致命無人載具創造出「地獄景象」,製造入侵者的混亂。

克拉克認為說:「(敵方)船隻受到損壞、速度減慢、重要時機消逝、有些船隻迷路、有些船隻可能會沉沒。這種地獄般的景象,在(敵軍)入侵中造成(敵軍)的混亂,讓你能夠(有空間)動員起來,齊心協力,開始發射遠程火力,這能真正摧毀更大的兩棲艦艇和水面艦艇。」

據《美國海軍研究協會新聞》的了解,五角大廈複製者(Replicator)戰略的第一個計畫可能會是集中在阻止中國入侵台灣,這是太平洋艦隊司令帕帕羅和印太司令阿基里諾(John C. Aquilino)在西太平洋地區的首要作戰任務。

另外,在台灣方面,中科院「快奇專案」已編列了 8 億台幣預算,用於研發和生產無人水面攻擊艇,今年 3 月已召開邀商說明會,預計在 2024 到 2025 年間製造 4 艘原型艇。而中科院先前在 2019 年啟動的另一個名為「慧龍專案」的多用途水下載具研發,也正在測試中。

作者:艾格姆(報呱特約主編)本文轉載自報呱

參考新聞連結:

2024/04/04 The Diplomat What Chinese Navy Planners Are Learning from Ukraine’s Use of Unmanned Surface Vessels
2024/02/24 THE HILL A new strategic concept could be useful in the US military’s defense of Taiwan
2024/01/16 USNI News Navy Wraps First Unmanned Surface Deployment to WESTPAC
2023/12/15 USNI News The U.S. Navy’s Unmanned Future Remains Murky as China Threat Looms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

中科院研發製造的無人靶船,目前運用在各式模擬靶船的軍事演練上,將以此為基礎研發攻擊型無人艇。   圖:中科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