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 3 月 18 日,歐洲理事會通過《關鍵原料法案》,旨在強化對科技、新能源等產業關鍵原料供應的自主性,減少對特定國家的依賴,並確保歐盟獲得安全、多樣化、負擔得起的關鍵原料供應。對此中媒《環球時報》批評,這完全是針對中國新三樣」( 指電動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 ) 的外銷打擊。

《環球時報》指出,該法案明訂 34 種關鍵原料,當中 17 種被認為是戰略性原料,包括稀土、鎳、鈷和矽等。《關鍵原料法案》的目標是設定於2030 年前,歐盟每年 10% 的原料消耗量必須來自境內開採,40% 於歐盟加工,25% 為回收再利用。針對其餘策略性原料,法案要求來自單一第三國的供應量不能超過 65%。

據悉,這項法案主要目標為減少歐盟對第三國的依賴,尤其中國。事實上,中國在許多相關原料的供應鏈上具有主導地位。舉例來說,中國向歐盟供應的稀土、鋰、鎂等原料分別占歐盟用量的 98%、97% 和 93%。

對此,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財稅貿易與產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韋福雷表示,《關鍵原料法案》的通過反映了歐盟對中國的針對性。韋福雷指出,歐盟正在強化本土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性與獨立性,並表示此舉與歐盟早前提出的《淨零工業法案》相輔相成,都是針對中國的政策。而韋福雷進一步指出,歐盟此舉,最終結果可能是「兩敗俱傷」。

另一方面,目前,歐盟與美國則積極進行談判,希望透過合作,吸引關鍵礦產的供應商,對抗中國在關鍵礦產供應鏈的主導地位。外界認為,此次《關鍵原料法案》的通過不僅引發了國際社會對歐洲工業政策的關注,也凸顯了全球產業間的競爭與合作關係。

歐盟日前通過《關鍵原料法案》,以強化自身的原料供應鏈。此舉被認為主要是想減少對於中國的依賴性。   圖 : 翻攝自騰訊網/孫緒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