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總統馬英九執政時期,經濟政策信奉大中華共榮圈,認為必須將台灣與對岸綁在一起,對中國的依賴逐漸加深,不過卻讓全國失業率攀升、遍地無薪假,時任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偉國甚至嗆聲要「買下台積電、合併聯發科」。一位當年參與學運的幕僚就表示,318學運不僅擋下服貿,也奮力將傾中的政府拉回軌道,今日適逢318學運10週年,走向世界的台灣,與背靠中國的香港經濟命運也大不相同。
與台灣同為亞洲四小龍的香港,過去被稱為「東方明珠」,連結全球國際商業與金融,1997年回歸過後,被中國作為「一國兩制」的示範地區,無論是出口貿易或服務業均依賴中國,過去10年來對中國出口額平均每年成長超過5%;2023年中國旅客超過680萬,約占整體遊客80%;中國企業在香港股市掛牌的數目超過300間,佔香港上市公司總市值接近80%。
這10年間,台灣經濟成長率平均約為3%,香港則是低於2%。以台港兩地股市來看,台股指數從318學運時的8747點,至今超過19000點,市值也從26.9兆來到54.9兆;香港股市則是持續下滑,甚至在2023年底港股指數與台股呈現黃金交叉,也由於港股重挫,導致近2年來香港有高達79家券商關門。
依據經濟部與財政部資料顯示,近年我國除了降低對中國的依賴,對外出口也屢創新高,對美國出口的金額,從2014年的349億美元,翻倍來到2023年的762億美元;對日本出口金額也由 2014 年的201億美元提高至2023 年的314億美元;2023年新南向國家的出口金額也高達902億美元。全年更創下貿易順差805.6億美元的新紀錄,分散對中國風險的同時,也增加整體獲利。
台灣與香港這段期間最大的差異,即是台灣遠離中國、走向世界。美中貿易戰加上疫情影響,全球歷經供應鏈衝擊、地緣政治情勢多變,各國考量政治風險,開始將產業遷回國內,或遷至與自己友好的國家,全球「中國+1」的趨勢也讓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下降。
台灣在這段期間持續強化國際供應鏈角色,政府從多元投資布局,到出口連三年突破4300億美元新高等成績,相較於中國過半省份2024年GDP增長目標低於去年,自然拉出與香港的距離。
對於香港與台灣經濟上的差距,前有線財經資訊台台長顏寶剛指出,近年港、台股市此消彼長,與香港金融市場資金撤離有關。他認為2024年市場繼續看好台灣股市配置,特別是台積電等AI概念股,明顯感受到香港經濟差過台灣。顏寶剛也對外資出走以及港股的未來提出疑問「到底我們是靠外國的資金?還是靠祖國的資金、東南亞的資金?」
當年參與學運的幕僚說,試想10年前沒有太陽花,國民黨繼續執政,一中市場中的台灣應該會成為18年美中貿易戰的犧牲品,接著在19年的疫情全面淪陷,在20年全球高科技供應鏈重組中被邊緣化,並於全球開始從中國撤退的隊伍中落單,孤單承受所有中國單邊行為,受到世界孤立的後果。當然,股票應該會比馬英九交出政權的8000點還低,青年基本薪資應該在通過服貿後,剩下不到22K,這是不是危言聳聽,只要看看香港便可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