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2 月 7 日在南極啟用了第 5 個科學考察站「秦嶺站」。中國強調秦嶺站是為了研究氣候變化等問題,但美國智庫則指出該站點可能被提倡「軍民融合」戰略的中國用來蒐集澳洲和紐西蘭的情報,存在安全上的隱憂。
中國南極考察站起步晚 但數量已超越先進國家
中國在南極新建成的秦嶺站佔地約 5,200 平方公尺,夏季可容納約 80 位工作人員,冬季約 30 位。可考察範圍為 300 至 500 公里。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研究員何劍鋒稱,「新站將在中國南極科考中發揮重大作用,填補了太平洋扇區的空白,能在環南極全域加深對環境變化的認知,更好地回答氣候變化、冰雪和生態環境變化機理等前沿科學問題。」
阿根廷在 1904 年於南極開設首座考察站,也是目前在南極擁有最多考察站的國家(共 13 座),緊跟其後的是俄羅斯(10 座)、智利(9 座)。中國在南極的首座考察站「長城站」於 1985 年建成,進行氣象觀測和動物生態調查等活動。
儘管中國的考察站比其他國家晚了許多才開設,但中國在南極現有的考察站點,已超過了包含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日本⋯⋯等等許多先進國家各自擁有的考察站數量。
為何選在這裡?中國南極考察站─秦嶺站
秦嶺站是中國首個建於太平洋側的考察站,而周邊已經有美國和韓國等國家的站點。日媒《讀賣新聞》指出,如果是出於科學研究的目的,在其他國家的站點附近開設考察站所能取得的優勢有限,因此就有觀點認為中國可能將考察站用於軍事目的。
根據中國也有簽署的《南極條約》,當中規定南極應永遠專為和平目的而使用,不應成為國際紛爭的場所和對象。此外,條約中也規定為促進科學調查的國際合作,締約國應在一切實際可行的範圍內分享、自由取得南極的科學考察報告和成果。
日本南極觀測專家也透露,「在國際會議上有多個國家問說『為什麼選在這裡』質疑中國的真實意圖」。
研究歸研究?中國軍民融合北極已有先例
去(2023)年 4 月,美國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發布研究報告指出,中國在 2018 年的政府再造,將國家海洋局的大部分職責轉移給了新的自然資源部,把中國的極地計畫和南中國海研究活動集中在一個屋簷下。
而中國在北極的研究考察通常包括廣泛的海洋調查和聲學建模,這與其在南中國海的一些活動相呼應,在那裡對該地區水域的深入了解對於中國海軍的有效運作是不可或缺的。北極研究的軍民兩用性質體現中國以民用資源支持解放軍的軍民融合戰略。
延伸閱讀:中國拉攏馬爾地夫 印度洋上的印中角力
儘管《南極條約》禁止將南極用於軍事目的,但鼓勵進行科學研究。就像在北極一樣,中國在南極的民間科學研究同樣可以為軍事服務。
秦嶺站可以做什麼?蒐集紐澳信號情報、火箭遙測數據
美國國防部也在 2022 年的《中國軍力報告》指出「中國的南極戰略包含使用軍民兩用技術、設施和科學研究,至少有部分可能是為了提高解放軍的能力」。並補充說,中國在南極的考察站可以作為中國軍民兩用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參考站。
CSIS 提到中國新的南極考察站(秦嶺站)建成後會設有一個衛星地面站,而這與中國其他地面站一樣可以軍民兩用。而且秦嶺站的位置讓中國能夠蒐集美國盟友澳洲和紐西蘭的信號情報,以及從兩國新建的太空設施發射的火箭的遙測數據。
中方回應:僅用於學術目的
對於這些擔憂,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在 7 日的記者會上回應表示「中國南極站的建設完全符合南極國際規則和程序,將有利於增進人類對南極的科學認知,為中國與各國南極科學考察合作提供平台,促進南極和平及永續發展」,宣稱考察站僅用於學術目的。
中國習近平政權致力於極地研究開發,並自主建造了能破冰 1.5 公尺的「雪龍 2 號」破冰船(於 2019 年交付使用)。習近平在 7 日致信祝賀秦嶺站建成,向極地工作者表示希望「更好地認識極地、保護極地、利用極地,為造福人類、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延伸閱讀:澳洲重金投資南極戰略 中國急跳腳:請尊重國際南極條約體系(圖)
參考新聞連結:
2024/02/11 読売 中国が南極に5か所目の「観測基地」…米調査機関は豪・NZの通信傍受の懸念指摘
2024/02/08 人民日報 第五座南極考察站秦嶺站建成
2024/02/08 人民網 秦嶺站,建成開站
2023/04/18 CSIS Frozen Frontiers China’s Great Power Ambitions in the Polar Regions
2024/02/07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主持例行记者会
2024/02/27 新華網 習近平致信祝賀中國南極秦嶺站建成並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