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美國前任總統川普時代開始,美國開始對中政策由夥伴關係走向「脫鉤」,然而歐洲盟友們很快發現,在歷經過度的全球化30年後,要與中國脫鉤已然不可能,比較實際的是如何管理中國對外擴張所造成的風險,以及控制與中國往來的風險。因此,在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開始呼籲歐盟將尋求降低來自中國的風險,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在公開的談話中也開始接納「去風險」一詞,認為去風險能夠確保美國不會被任何一個國家所脅迫。自此,大西洋兩岸對中國的政策思維開始匯流,開始共同管理風險的源頭:中國。

從俄羅斯侵略烏克蘭開始,歐盟就更積極的追求戰略自主並強化經濟安全,一方面降低對美國的軍事依賴,另一方面則是應對中國成為系統性競爭對手。歐盟認知到中國已經在關鍵戰略領域和產品具備主導地位,「脫鉤」已經成為做不到,甚至可能成為更大的風險。 從2012年到2022年,歐盟從中國的進口額成長了兩倍,對稀土的依賴度為 98%,對抗生素的依賴度為 79%,全球太陽能板產量的近 90% 掌握在中國手中。關鍵是,如此密切往來的雙邊貿易關係中缺乏「信任感」與「安全感」。

不僅如此,今年5月的G7峰會後所發表的公報也清楚表明必須降低中國帶來的風險,強調經濟韌性需要去風險和多元化。而要打造經濟韌性需要維持台海的穩定與和平,這也成為美歐政府共同關注的核心議題。不同於國內某些政黨的意見,民主盟邦清楚知道威脅台灣安全的是中共政權而非台灣政府。

因此,2021年6月13、15日在布魯塞爾接連舉行的G7、歐美峰會,這兩會的聯合聲明成為第一次將臺海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性予以國際化。在此之際,台灣對歐盟的重要性就躍出檯面。歐盟已經清楚知道中國對台灣所施予的壓力,而且意識到兩岸若是陷入武裝衝突危機將對歐盟產生直接的政治、經濟和安全影響。正因如此,布魯塞爾在同年九月頒布的《歐盟印太合作戰略》已經闡明,在台海展示武力對歐洲安全與繁榮產生直接影響。

進一步來說,歐盟向來自羽為是「推動民主」與「維護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舵手,歐盟有義務保護台灣的成熟民主國家的地位。而最直接的作法,就是進一步深化、法制化雙邊貿易關係,從2022年6月、今年的4月已經舉辦過兩輪的台歐貿易與投資對話(EU-Taiwan Trade and Investment Dialogue, TID)就是最具體的證明。歐盟對台灣的重視不僅是因為擁有共同的基本價值觀,台灣支持歐盟針對俄羅斯的烏克蘭相關制裁,也是歐盟的印太戰略中貿易和投資的夥伴,更是歐盟第四大貿易夥伴的角色。同時,台灣對於歐盟和全球供應鏈至關重要,這在歐洲議會於本月7日才通過的動議中可見,強調與台灣的經貿關係的戰略重要性,作為當前地緣政治背景下可靠且志同道合的夥伴,符合歐盟的經濟安全戰略。

歐美這些作為都已經顯見,當世界上主要的貿易大國都積極進行管理與中國往來的衍生風險,而中國還對這些國家沒有主權與領土的野心,那台灣還能夠將自身經濟綁入中國市場嗎?當然也必須積極控管風險。以2013年與中國簽訂FTA的南韓為例,隨著中國國家資本主義的增強以及雙邊技術差距日益縮減,雙方貿易已然轉向:南韓從盈餘變成赤字。過去一年南韓對中貿易逆差達170億美元。

簡言之,當中國的電子產品與鋼鐵業發展成熟,對韓國此類產品的需求就會大幅下降,前者(電子產品)較去年同期下降 29%,後者(鋼鐵)則是下降 23%。跟韓國一樣熱衷於簽訂FTA的歐盟,原本也積極與中國談判雙邊貿易,因此歷經7年、原本於2020年年末達成《歐中全面投資協定》,卻又於2021年5月21日,以壓倒性多數票在歐洲議會凍結協定。這裡面固然有新疆人權而雙方相互制裁的因素,更多的是來自由下而上的力量要求歐盟回應中國「戰狼外交」,以及如何管控與中國貿易往來而成為影響歐盟行為的政治力量。

在此情況之下,如果明年選出的新台灣總統將與中國進行服務貿易協定談判,期待北京繼續給於名為「惠台」實為「賄台」的政策,顯得相當違反世界潮流。中國的經濟量體是台灣的24倍,但台灣卻是中國僅次於歐盟、美國、日本與韓國的第五大貿易夥伴,顯現雙方是經濟互賴而非單邊依賴。如何管理與中國經濟往來,不論是促進貿易增長以利台灣出口,或是慎防對台灣個別產業的「養、套、殺」,都是相當複雜的政治經濟議題。

當我們的民主盟友們紛紛對中國採取去風險的策略,又怎麼會容許台灣成為其管理風險的破口?這正是歐美各國提升與台灣政府的往來以控管衍生風險的原因。當華府因國安需求限制高階晶片與科技輸往美國,北京必然千方百計從第三國取得,如果未來台灣新政府沒有採取同步措施,必然會遭遇華府的制裁,

面對美中競爭態勢不見緩解,許多小國選擇保持等距戰略,一方面在安全上尋求美國戰略保證,另一方面在貿易上追求與中國市場的合作。這就成為許多批評家主張台灣也應該如此,不應對美國一面倒的扈從,特別是美國對台仍然採取戰略模糊的手段,台灣不應當全然信任美國。事實上,在多極的體系結構下,小國的避險策略中,結合志同道合的盟友進行各個領域的深化,同時不排除跟有威脅的大國進行貿易往來,是較為理性的選擇。

反而是想要左右逢源、企圖站在樞紐的位子是更為危險的,原因在於當美中成為系統系競爭對手而非合作夥伴,台灣又被雙方視為自身的核心利益時,任一大國皆無法容忍台北遊走於兩強之間,進而失去雙方的信任。簡言之,這8年來不斷升級的台美關係幫助台灣取得大量美國武器與21世紀貿易倡議,日本、加拿大、紐西蘭等國紛紛協助台灣加入CPTPP,台灣早已是世界民主陣營不可或缺的角色。

很顯然的,兩岸問題已經從美中台三角戰略關係變成多邊、多層次博奕的國際化問題,而不在僅僅是中國內戰未完成的遺緒。中國對台灣主權與領土的覬覦來自於執政的合法性與成為區域霸權的渴望。台灣任何執政的政黨如果將和平寄望於對岸的施捨、或是和平協議的簽訂,甚至是一中原則的保障,那等同於將和平寄望於海市蜃樓。兩岸從1949年起分屬於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事實從來未曾改變過,而東亞國際秩序的穩定有賴於台海現狀的維持。而此秩序關係到新的全球晶片供應鏈的建構,提升與台灣的合作共同打造的全球半導體力量。

台灣與世界上許多受到強權霸凌的國家一樣,正如現實主義所形容的:強者行其所欲,弱者受其所必。然而,台灣仍然在此困境下發展出全球排名22的經濟實力,進入已開發國家之列,享受民主制度所保有的自由與法治,這一路走來絕非只靠自己。儘管美國會因為國家利益與戰略轉變而導致台美關係產生變化,然而不變的是台灣今日的成績是來自於台美合作。可以這麼說,沒有初期美國軍事保障,中華民國無法立足於台澎金馬,沒有美國的經濟顧問團,台灣無法從農業社會走向工業化國家。更不用說,沒有美國資訊通訊與半導體技術的轉移,就不會有科技業強國的成就。

相較於一黨專政的中國企業,在取得技術、資金與人才之後就將夥伴一腳踢開,民主體制追求的公平貿易則是互信互惠,就像台積電與輝達相互輝映一樣。因此,正確認識中共國家資本主義的風險,歐美以提升台灣全面關係打造其民主與經濟的韌性,台灣當然不能錯過此一黃金機會。

文:林子立(東海大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