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一女中國文老師區桂芝日前批判108年課綱去中國化,大量刪減文言文,並稱「課綱刪掉顧炎武的《廉恥》,學生不再有機會思考為什麼『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所以這是個『無恥』的課綱!」不過,這段激動的談話引發許多質疑。資深媒體人、北一女校友張育寧透過臉書質疑,這麼精心準備又這麼完整的錄製還剛剛好被廣傳,用「北一女國文老師」來包裝,真的很完美很剛好。

張育寧表示,北一國文老師精心念稿的「演講」,看得出來她真的很用力在堆砌詞藻和展現自己的八股文采。

張育寧回憶,她在高中的國文老師說,寫文章不能只有詞藻華麗,要言之有物,前後文脈絡有理通順,最重要的是還要有人文關懷,還好這位國文老師沒有覺得她古文背不好就沒有廉恥,不然我可能就沒辦法清白的繼續長大 變成一個正當大人了。

張育寧認為,說到清清白白,顧炎武真的是很努力在追求清清白白的,畢竟在他的時代不夠清白,可是會有殺身之禍,只是對顧炎武來說,他所追求的朝代清白和後世追求的保身清白不太一樣,其實蠻諷刺的。

張育寧想起,高中歷史課本有教,顧炎武是考據學派的開山始祖。考據學就是一群來不及死於明末的清初讀書人,對著遠古兩漢朝的古籍考據其中的文字、注釋,爭論哪一個版本才是「真的」經典原文的一種學問。

為什麼要這麼認真研究漢朝文章裡的字怎麼寫、到底意思是什麼?張育寧提到,徐中約寫的《中國近代史》講到顧炎武時,是頗同情他們這一代知識份子的,面對亡國之禍,又身處西風東漸、大航海資本主義興起的第一次全球化轉型時代,安身立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顧炎武還蠻認真在反清復明,在南明時期帶兵打仗寫了很多講求經世致用的書,談軍制經濟,散盡家財也沒能復明,最後還坐了文字獄。

張育寧認為,顧炎武那一代的考據學思想,本意是要找到古籍原版意義,拿來批判專制朝廷缺乏仁君風範用的;但是在清朝文字獄的手段下,考據學的作用很諷刺的往完全相反的方向發展。清廷討厭有理有思想還辯才無礙的讀書人,但是又要用科舉考試招納人才,那讀書人怎麼展現自己識字但又不要太有學問?不要討論古典裡面的哲理,討論哪一個字才是第一版原文就好,比哪一個注釋值得背就好了,這樣就不會被砍頭了。

張育寧繼續提到,背書證明自己有學問這件事,本身就是一種專制治理下的結果。她記得自己讀到這段歷史的時候,很認真想知道,每次國文考試要把注釋背起來寫出來的制度,是不是就是從科考制度遺留下來的。國文考試用古文注釋背得夠不夠熟來作為評分標準,感覺跟那個時代的科考有87%分像。

張育寧認為,顧炎武到底有沒有覺得不讀他的文章就是無恥,除非有時光機回去問他本人不然沒人知道答案。但她倒是非常確定,遇過很多國文課本裡面有顧炎武文章但是也還是挺無恥的人。即使聯考國文僥倖過高標,高中國文老師教過的那些注釋她都忘光了,但自己還記得老師說的,寫文章做學問要有關懷這件事。

張育寧指出,自己的父母輩那一代的台灣社會,因為貧窮而沒能上學讀書的人比例很高,不只沒讀過顧炎武,連爸爸早起看書報媽媽早起忙打掃的課文也沒緣分,大概能搞定兄弟姊妹一起吃頓飽飯就忙不完了。在這位北一國文老師的邏輯裡,想必貧窮也是一種無恥吧。她不相信這是具人文關懷的治學態度。她在北一的國文老師不是這樣教的。還好,她有遇到好老師。

最後,張育寧強調,不知道那是什麼場合什麼活動,這麼精心準備又這麼完整的錄製還剛剛好被廣傳,用「北一女國文老師」來包裝,真的很完美很剛好。北一女真的沒什麼了不起的,就是一群很會考試的人聚在一起的地方。教一群很會考試的學生的老師,沒有比較特別。好的老師,學生會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