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著無元氣,坐著會哈唏。躺著睡不去,吃飽就放屁。沒吃會生氣,卡講攏過去。真的,這些失智徵兆,絕不是鍵盤小五郎獨有,國民黨副總統候選人的症狀更嚴重。
鄉民們應該都已看穿,這個「卡講攏過去」(怎麼說也是說從前)的古稀老翁,中華民國被他說要滅亡了30年還不亡,林襄髮香區卻不到1秒鐘就被他霸佔,這位老人家應該是要來挑戰國民黨青年得票率變0的圓夢者吧?
2023年11月30日《新頭殼》記者張柏源綜合報導〈20多歲就在景美、內湖買2、3間公寓! 趙少康教「年輕人賺錢買房」?〉:
「藍白合協商一路觸礁,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與民眾黨總統參選人柯文哲最後不歡而散難堪收場,在野整合破局後,國民黨推出侯友宜搭擋中廣董事長趙少康的『侯康配』。
為了爭取年輕族群的選票,趙少康也開放5校邀請溝通,並在節目上透露,他20幾歲就買了2、3間公寓,如果有機會跟年輕人聊天的話,一定會教大家如何理財,賺進第一桶金。
趙少康29日在資深媒體人蘭萱的節目上表示,國民黨基本盤已逐漸穩固,接下來就要搶攻中間選民及年輕人的選票。
針對年輕族群,首先要了解年輕人的苦惱並提出解方,他跟年輕人有很多話題可以聊,因為他知道大家的兩點苦惱,就是買不起房子、養不起孩子,這些都是他要去解決的問題,他說:『不敢生不敢養,工作一輩子可能都買不起房子』。
趙少康回憶,當年他在外商擔任亞洲區經理待遇不錯,20幾歲就在景美、內湖買了2、3間公寓,當時一坪2、3萬元,30坪要價90萬元,只要貸款就可以買房。
此時,蘭萱非常震驚,立刻請趙少康要教年輕人理財、賺進第一桶金。趙少康回覆:『好啊,我可以教他們啊,沒問題啊。』他指出,當初是先付頭期款,再用以房換房的方式慢慢累積財富。……」
PTT鄉民前女神,現任桃園市議員的黃瓊慧,直接在臉書上PO文狠酸:「我比較想知道怎樣用1億買下57億的中廣,不過既得利益者而已啦!」
趙少康要挑戰青年得票率變0吧?
在拙作〈侯友宜最後為何還是「棄珠取康」?〉裡提到,三強鼎立的選舉,說穿了就是基本盤大車拚,哪一方能將自己的票源都催出來,自然就能勝出。侯友宜在「藍白合」確定破局後,選擇向深藍靠攏,在戰略上很合理。
但現在年長深藍票已經被國民黨收編到9成以上了,趙少康卻得意忘形,竟然相信自己能拓展年輕選票,還要教年輕人理財購屋,請問你是在選副總統?還是在當理財專員?
房價過高與年輕人無法購屋,是社會結構性的問題,靠個人理財能容或能讓少數人脫困。但大家都有了錢,大家都要買房,還都要買在市區,僧多粥少之下,只會讓房市更傾向賣方。越多年輕人投入房市,對這個社會結構性的問題不僅無解,甚至還會更嚴重。
趙少康的蠢人說幹話,無須花太多時間討論。但PTT上也有鄉民PO文,認為戒嚴時代多數年輕人的長輩,都能在蛋黃區買房子,但現在房價高不可攀,因而感嘆當年的房子好買多了。
然而這種說法符合史實嗎?如果真的是這樣,那麼無殼族的長輩當年為何不買房?用趙少康那樣的黨國思維,一定又說這些人就是又笨又懶,不像本金童又聰明又勤勞,所以活該你家沒房子,我家幾十間。我們到底還要聽這些高級外省人講幹話多久呢?
房價為何會超過物價及薪資?
從台灣史的角度來看,那些無殼族的長輩戒嚴時代為何不買房?這種社會結構性的問題,還是要從房價、資金與買主三方面來解析。
先談房價,趙少康1950年生,20歲是1970年代。假設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物價飛漲之前,一碗陽春麵2元,現在一碗40元,等於漲了20倍。但房價可能漲了50倍以上,顯然房價漲幅遠超過物價漲幅。
之前藍營群組有心人鼓吹的屯積衛生紙與雞蛋,這種製造恐慌的謠言,確實讓市場上的衛生紙與雞蛋缺貨,價格也一度上漲,但沒多久又回穩了。
因為經濟學就是這麼理智現實,市場價格來自於供需。當市場短缺某項商品時,價格會上漲,而上漲後就會有更多的廠商生產,供過於求後價格就下跌。甚至領先品牌或通路帶頭漲價時,其他品牌為了搶奪市場,非但不漲還降價都有可能。
總之,在價格機制充分運作下,自由市場裡的供給和需求會自然達到均衡,這也就是經濟學上說的「看不見的手」(invisible hand)。
然而房價卻不等於物價,因為房子必須蓋在土地上,需要買房的人增加,理論上建商蓋房也會增加。無奈土地卻無法製造,所以土地需求一旦上升,就只會導致地價上漲,任何人都無法改變土地的供應量,這也就是房價比起物價及薪資,會顯得越來越高的理由。
房子跟車子一樣會折舊,但因為市區土地的稀有性,使得市區舊房子也因地價上升而增值,所以大家認為買房可防通膨,甚至增值,戒嚴時代的買房族相對於租屋族,如今看來確實都是「賺到了」。
當然,台灣所有金控都賺錢,區別只是賺多賺少。但還是會有新光金控這樣的奇葩,賠到要不斷賣地,連股利也發不出。房價也一樣,房子的建材本身不會增值,要靠地價才能增值。像基隆這裡的房子,如今很多人就會覺得「虧大了」。顯然從長期來看,還是有特殊地區房價會跌的。
房貸德政為何會刺激房價上揚?
買房首先是考慮房價及增值性(或說是保值性),其次要看的就是資金,終究能一次就完納現金而不貸款的,除非是中了威力彩。
台灣地狹人稠,而且二戰後70多年來,人口不斷向都會區遷移,讓市區房價不斷抬高(除非像基隆那樣,但也沒人會希望變成那樣)。
當房價漲幅高於國民所得及物價太多時,政府為了讓大家能買房,最快的方式就是利用抵押貸款,也就是房貸。
有些年輕的鄉民質疑,長輩當年為何不在房價低時買房?原因就是要從銀行貸款不易,1970年代房貸期限往往都只有10年,貸款成數即使在市區也只是市價5成上下,而且放貸完成後下個月起,就要本利一起還。
對經濟窘困的家庭來說,本來就寅吃卯糧,要湊出自備款不易。之後政府有了德政,貸款期限從10年延長到40年,貸款成數從市價5成增至9成,還優惠前3年免還本金,甚至各種名目的優惠利息,讓買主甚至不用自備款也能買房。
但政府不斷降息與增貸的德政,讓大家更容易買房,僧多粥少,自然就讓房價更上升。良法美意變成了飲鴆止渴,房價高漲反而永無止盡。
長輩當年為何不敢買房?
除了房價與資金,買房最大的關鍵還是在於買主本身。大家既然都認為房價會漲,政府在貸款條件上也不斷放鬆,為何還是有這麼多人不買房,用租金去幫房東繳房貸?難道這些無殼族就只是又笨又懶嗎?
本魯小時候,先父還在育幼院教書,他自己沒公保,我們小孩也都沒教育補助費時,全家也就必須租屋,而且還不斷搬遷。
30年前台灣還沒有健保的時代,即使找到有公保或勞保的工作,那也是在職才有保,生病請假或被辭退了就不能保,簡單說的是晴天打傘,雨天收傘。更何況妻兒老小都沒保險,醫療費用是家庭裡很大的一筆開支。
另一方面,除非父母是吃公家飯,兒女寒暑假結束前,都要事先準備大筆的現金當學費。到本魯服役前,也沒聽過什麼助學貸款,更別提刷信用卡繳學費,兒女教育費又是家庭裡另一筆很大的開支。沒錢不敢買房,即使有了一點儲蓄,還是不敢買房,其實都是很正常的。
從台灣史的角度來看,那些無殼族的長輩戒嚴時代為何不買房?雖然以今鑑古,當初的買房族大多「賺到了」。但鄉民若有同情心與同理心,就會發現當年買房的困難度與今日相比,其實是各有各的難處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