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琳琅滿目的總統大選民調這兩天紛紛出爐,三組候選人的互有領先民調結果都有,其實這是23日藍白合破局前後的各種調查數據,各支持群體的政治情緒與反彈效應充斥其間,並不是沉澱過後的正常理性且客觀的政治反應,只能當作參考卻不能真正當真的民調結果,贏者根本不用高興太早,輸者也毋須做過度的政治反應,畢竟,這些都不是接近真實客觀的民意走向與趨勢,應該從本週開始正式啟動的新民調變化情況才能比較不受到各種政治情緒的干擾而還原真正的政治走勢。

該重點觀察解讀的是在新民調交叉分析後的年齡層、地域、各政黨支持度及中間選民等各面向的可能變化結果,才能針對藍白合正式破局後的三腳督新政治情勢發展做更進一步地解析,尤其是在未來兩週內的民調變化情況去做真正的掌握及深入分析才能看出端倪與趨勢,各大陣營才能更好擬定下一波的政治攻防操作主軸及選戰關鍵議題變化,目前就只能拚盡全力主打拉抬自己陣營聲勢及攻擊對手可能弱點的政治測試,才不至於在選戰過程當中誤判情勢變化及找錯攻防操作的政治對象、重心與方法!

這場三腳督的政治戰局,各方陣營都相當清楚了解彼此的政治優劣勢何在,如何找對方法強化自己的優勢並攻擊對手的劣勢之處,就是重中之重的關鍵點!例如,「侯康配」成軍造勢後的藍軍歸隊回流情況如何?「賴蕭配」後有沒有拉高民調支持度的地板現況?「文盈配」後年輕與中間選民凝聚的力道如何?對原有的藍綠部分支持者挺柯的現況有沒有產生明顯且劇烈的可能變化?這些問題都是未來選戰當中必須加以聚焦的重點所在。

真正的政治「棄保」可能現象或操作策略並不會在這個時候發生,也絕非此時該側重的關鍵,因為這是選戰後半段的事,現在花太多精神去考量或者操作,基本上就是事倍功半且本末倒置的錯誤思維及決策!

正因為如此,如何沉穩因應及看待這波已公布的各種民調結果,各陣營及其支持者應當是不用太過在意或焦慮,各大新聞媒體及政治名嘴也應不要作刻意的渲染或吹噓,誰究竟如何如何?誰又會被邊緣化等等,這都是言過其實的政治解讀,甚至就是各取所需的政治行銷而已,根本就偏離客觀且科學化的真實民意反應政治現象!

在藍白合破局之前或橫跨那個時間點的民調,所有的政治焦點與新聞效應就是集中聚焦在藍白陣營,民進黨及賴清德的新聞效應原本就會被邊緣化,所以,藍或白的各自竄高民調聲勢就只是政治假象,又如何能夠當真看待或解讀呢?至於,在23或24日破局後所作成的民調數據,因為藍白支持者的政治情緒仍然高漲,各自的反彈效應也過度偏高,並沒有經過冷靜與沉澱的理性客觀思考,又如何能真正反應出正常的民調數據與結果呢?

因此,此時的總統大選藍綠白三大陣營應該回到自己該有的選戰步伐及脈動,按部就班地調整好其內部的政治整合及組織結構,往如何拉抬自己候選人聲勢的政治強項來著手,往正副候選人的個人政治特質與能力確立好分進合擊的操作策略來拉攏選民認同支持,並找出競選團隊內部的政治攻防高手(包括區域與政黨不分區的立委候選人)分工合作未來的選戰攻防方向及重點,適時出擊並整合強化其連環火力,把握選戰當中的政治議題及新聞熱點,才能夠真正發揮各大陣營該有的政治攻防戰力,讓對手時時處於被動回應及滿地開花延燒蔓延的政治窘境,則必能制敵機先掌握選戰脈動並拉抬自我聲勢,以贏得選民的認同與支持。

總之,民調雖然千變萬化,但應掌握熟稔其真真假假與其效用、功能及價值。政治原本就是圓的,情勢變化瞬息萬變,要做好正確的評估、判斷與因應之道,最忌諱的是似懂非懂的「半調子」認知及操作,也最難避免團隊內部的爭權奪利及內鬨內鬥情況發生,這都是攸關選戰輸贏的政治關鍵所在。因此,如何找對人做好操盤者的總幹事角色並賦予統領指揮權責?如何找最好的競選決策團隊及人選?就是選戰輸贏成功的一半,藍白陣營真的準備好了嗎?而綠營雖然已經提早布局並把姚立明擺在「德不配位」且非其政治強項的競選總部主任委員職位,原本就是相當離譜荒謬的政治失策之處,如何彌補此重大缺失?更是未來選戰過程當中該好好調整解決的問題所在,不是嗎?

作者:陳淞山(前總統陳水扁辦公室主任) 本文轉載自美麗島電子報/文:新局勢的總統大選變化才要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