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縣仁愛鄉有民眾煮河豚餐並邀鄰居一起分食,結果造成1死8送醫的情況,南投縣衛生局正調查中,食藥署也表示收到河豚檢體後將會盡快檢驗,但若涉及違法則不排除開罰。毒理專家招名威則表示,河豚毒素屬於神經毒素,毒性約為氰化鈉之1000倍以上,因具耐熱性就算加熱也無法破壞毒性,因此不管是生吃或熟食河豚肉,都會中毒。

招名威表示,他唯一不碰的日本美食就是河豚料理,因為河豚毒素是名為Tetrodotoxin的化合物,不是網傳的氰化鈉。他解釋,河豚毒素是一個結構複雜,毒性極強的化學物,大多存在在河豚的卵巢、肝臟、消化系統、皮膚等,有些種類的河豚,其魚肉也會含有毒素。

河豚毒素屬於神經毒素,強度與痲痺性貝毒相當,約為氰化鈉之1000倍以上,具耐熱性,加熱並無法將毒素破壞,所以無論生吃或熟食河豚肉,都會中毒。

招名威警告,雖然民眾多數都知道吃沒有處理乾淨的河豚會中毒,但往往都還是發生,他分析有3大原因:

1. 以往發生的河豚毒素中毒案件,多因不明瞭自己吃的是河豚,或吃到其他非河豚但卻含有河豚毒素的水產品(如蝦虎、貝類、螺類及不知名的魚種)而中毒。

2. 台灣產河豚的種類約有30餘種,一般以肝臟及卵巢毒性最高,其次為皮膚及腸等。部分河豚的肌肉雖然無毒,但其內臟部位可能有毒,在料理的時候毒素很可能會污染到魚肉。

3. 加工業者缺乏對魚種的辨識能力,誤把台灣產河豚製成香魚片,常常造成食物中毒事件。

招名威指出,中毒症狀還是以攝入的劑量為標準,中毒症狀大多是在食後3小時內,通常是10~45分鐘產生。食藥署則指出,河豚中毒主要以影響神經系統為主,常見症狀為唇舌發麻、手麻、腳麻、頭痛、眩暈、嘔吐。劑量高、嚴重時則可能導致複視、無法發聲、瞳孔擴大、眼肌無力、抽搐、血壓下降繼而肌肉鬆弛、橫膈膜運動停止造成呼吸衰竭而死亡,死亡率約為61%,很高!

食藥署表示,因為沒有解毒劑,所以河豚中毒也只能以支持性療法為主:對於嘔吐嚴重的患者,補充足夠的體液及電解質。如未產生呼吸衰竭,比較不會造成死亡,但如患者已產生明顯之肌肉無力現象,則應隨時準備放置氣管插管,並以人工呼吸器幫助呼吸。

招名威說明,民眾應盡量避免食用來路不明,或自己不認識的水產品及加工水產品(如魚鬆、香魚片等),也避免食用內臟部位,能事先預防方才能減少中毒的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