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藥署今(16)公布2023年第3季市面上食品的重金屬含量,發現有4種水產品(旗魚1種、海膽3種)超出鎘的安全範圍,其中3種海膽是澎湖的商家販售!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認為,可能是外來的產品混入因此才會驗到,需要進一步調查;澎湖縣政府農漁局也表示,明年採捕馬糞海膽的時候會進行抽驗,查清鎘超標是不是源自澎湖。

食藥署表示,本年度7-9月總計抽樣檢驗219件產品,包含26件食米及其他穀類、38件蔬果植物類、46件水產動物類、21件禽畜產品、47件蛋品及其加工品、1件脂肪抹醬、4件乳品類、2件飲料類、25件嬰幼兒食品、5件飲用水、1件食用冰塊、1件果醬及2件蜂蜜。其中214件符合規定。

食藥署指出,初抽驗有4件水產動物類及1件蔬果植物類檢出重金屬鎘與規定不符,不合格的業者與品項分別為:台南市典佑商行有限公司的「巴西蘑菇(中)」、澎湖縣北辰市場攤販-陳○秀的「海膽」、澎湖縣海口峰水產企業有限公司的「馬糞海膽」、澎湖縣珍承商行的「海膽」,以及新竹縣媽媽魚竹北門市的「白肉旗魚魚排」。

因澎湖海域沒有重工業的影響,所以海鮮品質很好,而名單當中赫見3間澎湖海產公司,因販售有鎘超標的海膽,一消息傳出引發民眾觀注。而經調查,其中1家是從雲林縣的供應商購買的,漁業署已經要求澎湖縣農漁局每年都要監測水產品的重金屬含量,並且對澎湖縣海域的海膽產品(每年7-9月採捕期間)加強未上市重金屬抽驗,最快明年開始實施,確認問題是不是出在澎湖海域,還是業者引進國外進口混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