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巴衝突逾千人傷亡,前聯合國難民署人員今天說,馬來西亞長期關注巴勒斯坦議題,由於穆斯林的共同信仰能在馬來社會裡形成強烈共鳴,更被視為是「伊斯蘭教的一個鬥爭」。
前聯合國難民署(UNHCR)人員唐南發(Josh Hong)今天接受中央社專訪表示,大馬政府一向支持巴勒斯坦,1957年馬來亞聯邦獨立,以色列雖支持加入聯合國,但從馬來亞聯邦到1963年成立馬來西亞聯邦始終沒有和以色列建交,問題的關鍵就是巴勒斯坦。
唐南發表示,馬哈地(Mahathir Mohamad)於1981年擔任首相,特別凸顯支持巴勒斯坦的立場,為能強調其身為第三世界領袖與長期支持巴勒斯坦盟友,把當時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在大馬辦事處升格為大使館,承認巴勒斯坦是一個國家,也邀請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主席阿拉法特(Yasser Arafat)造訪大馬。
他指出,巴勒斯坦人並非都是穆斯林,2017年巴勒斯坦中央統計局數據顯示,巴勒斯坦地區也有住著約4萬7000名左右的基督徒,其他人口絕大多數是穆斯林。馬來社會多半同情穆斯林被猶太人壓迫。
因此,他說,以巴衝突是讓大馬穆斯林社群感同身受的國際事件,也在馬來社會裡形成強烈共鳴,被視為「伊斯蘭教的一個鬥爭」。如從政黨利益觀察,任何一個政治人物在大馬欲囊獲穆斯林選票,勢必要採取同情巴勒斯坦人立場。
唐南發指出,大馬政府立場是「兩國方案」(two-state solution),大馬外交部長也多次重申這個立場,但伊斯蘭黨在這個議題抱持比較激進態度,尤其,對需要馬來社群支持的政治人物來說,容易擄獲馬來民眾共鳴。
不過,唐南發說,雖然大馬政府和民間社會同情巴勒斯坦,「哈瑪斯」(Hamas)畢竟在歐美等國際輿論被認定是恐怖組織,英美等國和大馬都有經貿往來,馬來西亞企業或學界發表言論如被詮釋為親近恐怖組織,恐引起不小爭議。
他受訪指出,大馬社會並未真正探究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衝突的背後根源,多數馬來或華人社群沒有很認真研究這個議題,分析其中的歷史糾葛,很多時候容易受到他人影響。
另外,唐南發指出,由於這個議題太過敏感,大馬學界或華人社群鮮少公開表態,也不想引起西方國家不滿,被認為是過度親近哈瑪斯,寧願以一種比較籠統方式回應,諸如巴勒斯坦和以色列應該尋求一個和平的解決方案。
巴勒斯坦伊斯蘭激進軍事組織「哈瑪斯」7日清晨對以色列發動突襲行動,加薩走廊(Gaza Strip)死亡人數逾千人。以色列誓言報復並於8日對哈瑪斯宣戰。
大馬朝野昨天集會聲援巴勒斯坦,大批群眾身著馬來傳統服裝、肩披巴勒斯坦國旗,揮舞「恢復巴勒斯坦自由」與「馬來西亞與巴勒斯坦人同在」布條,高喊口號抗議,焚燒以色列國旗。前首相馬哈地(Mahathir Mohamad)也發表演說,呼籲集會群眾共同為巴勒斯坦人祈禱。
以巴衝突情勢迄今未解,大馬外交部已表明支持巴勒斯坦人的合法權利,主張他們有權在以1967年以前邊界為基礎的國際公認邊界範圍內和平居住,並以東耶路撒冷為首都,以及巴勒斯坦人返回家園與取回財產的不可剝奪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