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公共策益、台灣智庫、台灣公民人權聯盟、台灣青年基金會、台灣教授協會、中央廣播電台、新頭殼、台灣勵志協會、亞洲政經與和平交流協會及US Taiwan Watch 美國台灣觀測站,30日晚上共同於思享森林咖啡廳舉辦Y’s Day「週三青年日」第16場(「認識中國系列」第6場),主題是:「和諧社會還是風險社會?經驗者眼中的中國現在進行式 。」主持人中華亞太菁英交流協會代秘書長吳瑟致強調,中國進入習近平全面統治的時代,集體領導的特性正在削弱,往單一強人統治的方向前進。

吳瑟致提到,中共二十大之後對內監管的動作愈來愈多,包括對經濟市場的干預、對社會穩定的控制、對外部因素的封鎖,尤其是《反間諜法》的修訂,以及近年來推出《反外國制裁法》、《數據安全法》、《網路安全審查辦法》等單邊立法動作,已讓中國整體環境昨是今非,過去受人矚目的中國機會如今恐怕已被中國威脅及風險取代,這對台灣人來說當然是不可不知,特別是兩岸互動必須留意面對中國因素的風險,無論是學者、企業主、商務人員、學生等,都需要對中國現況有所認識及掌握。

身兼台灣公共策益召集人的台灣智庫副執行長董思齊說,此次主題不僅是學術的議題,也是有即視感的現在進行式。上個世紀末,貝克與季登斯等知名的社會學者提出「風險社會」概念,他們認為隨著工業化、特別是全球化的發展,人類面臨愈趨嚴峻的生存風險,而我們的社會卻充斥着組織化的不負責任態度;更令人不安的是,風險製造者是以風險承受者為代價,來保護自己的利益。雖然脈絡有所不同,但現在的中國的確被視為高風險國度,不然「去風險」也不會成為目前各國的對中主流態度。

董思齊進一步指出,當前先進民主國家開始追求有彈性的供應鏈以確保不被任何一個國家——當然特別指的就是中國——所脅迫。另一方面,因為中共「 一把手一把抓」的制度設計,帶來政治上「懶政」與「躁政」的極大不確定性,導致無法合理且即時地回應突發風險,我們從疫情下中共清零封控的回應方式、甚至是前一陣子北京附近地區因無預警洩洪所導致的洪災就可略知一二。

董思齊續指,只是,當內部風險越來越高時,中國就會表現得越來越獨裁、對外關係越來越強硬,讓世人更加不安,也因此更增加了解中國現狀的急迫性與重要性。而當中國越來越封閉時,對中國的了解將越來越困難,此時透過經驗者的眼睛來看當前中國的社會發展前景,將能提供理解中國的更好途徑,讓民主台灣的青年朋友知道如何面對與看待這個風險越來越高的國家,這也是舉辦這場活動的最大目的。

淡江大學戰略所助理教授馬準威分析,威權體制最大的穩定來自於對公民社會的箝制,但最大的脆弱性也來自對公民社會的箝制。因為人有尋求自由的本性,無法被長時間、高強度地壓抑;一旦壓抑太久,這股壓力就會成為隱形的反動力量,伺機而動,尋求破口。因此,中國研究學者最常描述中共(習近平)政權的狀態是「穩而不安」。事實上,中共尋求的「和諧社會」是種計畫式的和諧,然而風險永遠不會是計畫內的產物,因此兩者是無法調和的。

長期往來中港澳的琉園股份有限公司協理林育任坦言,投資「一定有風險」,而一般商業判斷認為,對中投資風險仍在可控範圍內。現在雖然有很多廠商撤出中國,但不諱言仍有不少人前往中國就業與投資,基本上大家不用為企業擔心投資風險,因為風險評估是企業運作的基本功課。不過林育任建議中國政府,政策應透明、穩定、可預測,才更有利於吸引外資企業赴中國投資。

《新新聞》副總主筆林庭瑤表示,從香港反送中運動、港區國安法雷厲風行之後,白領階級和高知識分子的生存空間大受壓迫,香港出現九七回歸後的第二波大移民潮。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香港公務員,在2022年度有4000人辭職,占總數2成,且多是10年資歷的中流砥柱,「用腳投票」的情況可見一斑。取而代之的是,香港現在自稱「灣區」,過去的「港星」變成了「大灣區哥哥」,在在顯示香港過去「國際自由港」和「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正快速消退。

ETtoday新聞部大陸中心主任魏有德分享自己在中國二、三線城市的多年採訪經驗,在馬政府時代,中國民眾無論老少都對台灣印象好、有憧憬,喜歡來台自由行,但現在已徹底改觀,從「中國一點都不能少」到「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習近平定調的民族主義論述,已從上到下,深植人心。魏有德認為中國充滿機會和風險,他鼓勵年輕人在了解中國遊戲規則和政治紅線的安全前提下,儘量親身探訪中國、了解中國,作出屬於自己的判斷。

曾多次參與「統戰團」的經濟民主連合組織部主任陳佑維透露,在海康威視總部裡,幾乎每位訪客都在入口通關時被掃臉建檔,他們對自家產品被廣泛應用在大規模數位監控,感到頗為驕傲。另一方面,在字節跳動(即抖音母公司)的參訪經驗中,即便幹部不斷抱怨中國政府對其旗下社群平台的百般限制,卻仍配合官方政策,聘用上萬名審查員自我審查。陳佑維直言,中國政府對企業的控制力極大,中國企業應被視為中共的延伸,而今數位部對資通訊設備管制仍有不足,恐將造成國安隱患。

與談結束後,主持人和青年們也針對「如何面對中國人民」、「中國的穩而不安、潰而不崩」、「數位統治」、「中國式民主」等提出問題,與談者也深入地探討。Y’s Day「週三青年日」系列活動將持續舉辦,9月6日晚上在台灣公民人權聯盟舉辦週三青年日第17場,「司改系列」第6場,主題是「不爽你來判!?台灣國民法官制度的前景」,將邀請立法委員邱顯智、北檢檢察官高光萱、司法院刑事廳法官文家倩、台灣公民人權聯盟專職律師許幼林、東吳大學法律系助理教授黃鼎軒進行與談。

Y’s Day「週三青年日」30日晚上舉辦第16場座談活動。   圖:Y’s Day「週三青年日」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