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解放軍八一建軍節前一天,國家主席兼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批准讓海軍副司令員王厚斌、南部戰區空軍政委徐西盛兩人晉升上將軍銜,而且調動職務接掌解放軍陸、海、空三軍之外的第四軍種--「火箭軍」司令員和政委職務。間接證實先前傳得沸沸揚揚的火箭軍高層腐敗洩密案,火箭軍前司令員李玉超落馬,前政委徐忠波出事。香港《星島日報》分析,新任火箭軍司令員、政委來自其他軍種,並非專業出身,令火箭軍出現「外行領導內行」的情況;過去曾經長期旅居中國擔任特派記者的日本資深媒體人矢板明夫認為,「至少兩三年,這支軍隊很難有戰鬥力了」。但從「料敵從寬」的角度來看,筆者不認為可以如此樂觀看待。

首先,美國前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的中國政策首席顧問余茂春(MilesYu)指出,現任火箭軍司令李玉超被「無說明革職」,新任火箭軍司令王厚斌火箭似快速接任,新任火箭軍政委徐西盛將協助清查流毒,穩定軍心,「確保黨絕對指揮導彈」,尤其是洲際導彈。表示這支在2015年習近平主導「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獨立出來,手握地對地常規及戰略飛彈,擔負常規導彈目標打擊和核打擊及核子反擊導彈戰略作戰任務,直屬中央軍委的部隊,仍然被習近平牢牢緊握。而且2015年火箭軍自「二炮部隊」轉型獨立建軍時,中國解放軍即宣示要仿傚蘇聯和美國,建立一支陸海空三位一體的「核威懾力量」。由此看來,對解放軍來說「是危機也是轉機」,讓不同思維主官帶領,或許更有機會加速或改變其他發射平台導彈的開發與建制。要說「外行領導內行」、「很難有戰鬥力」,筆者認為恐怕言之過早。

其次,如同矢板明夫所說,「很難講出一些具體的內容」、「因為掌握的信息太少」。公開的資料顯示,王厚斌,1961年生,安徽人,曾任總參謀部辦公廳綜合研究室主任、東海艦隊副參謀長兼舟山基地副司令員、南海艦隊參謀長、海軍總部副參謀長、海軍副司令員;徐西盛,1964年生,山東人,曾任空軍福州指揮所政委、北京軍區空軍政治部主任、中部戰區空軍政治工作部主任、南部戰區副政委兼戰區空軍政委。基本上,看不出有曾經管理、研發、操控核武器經驗;不過,中國何時動用核武器恐怕本來就不會是這個司令或政委說了算數。所以,從檯面上看,聽話、讓習近平安心,可能遠比其他能力更為重要。這從不由火箭軍內部擢升副職扶正,可約略窺得;只是,是不是事實全貌則有待觀察。

事實上,習近平以「交叉任職」大搞軍中人事調動已經不是第一次。2013年習近平3月當上中央軍委主席,8月就「乾坤大挪移」22個「大區級」將領人事。當年,62歲陸軍炮兵出身的田修思從成都軍區調任空軍政委,是最經典「跨軍種」任職案例;田修思後來涉入薄熙來政變事件,即使已經退役仍被「雙開」拔掉上將軍銜。後人註解習近平在2013的人事調動時,即認為曾經真刀實槍拚殺出來的戰功固然是考量因素之一,但「政治忠誠度」更是無法迴避的考量標準;而所謂「交叉任職」的手段,就是不讓某人在某地、某職位久任,以防止形成「小圈子」。這次拔掉火箭軍領導階層,從海空軍外調將領接管,用的就是同一套思維。在「政治忠誠度」之下,新任火箭軍領導階層是「人才」?還是「奴才」?或許不必多說。但無從得知的是,在火箭軍內部的中階幹部、幕僚有多少是這種「交叉任職」過來的官員,這些人有沒有牽涉到前司令的政治忠誠或貪腐問題?又能多快速接手部隊實際運作。這才是戰力是否斷層的主要關鍵。

解放軍火箭軍 (PLA Rocket Force Organization)」。 圖:翻攝自央視(資料照)

「將軍」的英文「General」,用Google翻譯得到的是「一般的」,不是它翻譯有問題,而是在軍事設計上,將官必須突破兵種、軍種限制,能統合作戰才能為將。各位不妨仔細看看國軍將領的肩領章配掛,各軍種雖然服裝樣式不同,但一旦晉升將官原先配掛兵種的位置一律都變成「星星」,就是象徵不受原有兵種限制。雖然有不慎把3枚防空飛彈攔截率算成210%的前少將,但可能只是「個案」。如果硬要以此類推,說換上來的是「外行領導內行」,那筆者也只能興嘆「認了」。不過,如果就此鬆懈心防,忽視千餘枚對準台灣的導彈,恐怕是「忘戰必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