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侵犯烏克蘭而導致全球糧食短缺風險大增,歐美各國譴責俄羅斯將糧食「武器化」,中國卻持續和俄羅斯深化戰略夥伴關係,不斷反對國際社會軍援烏克蘭,並拒絕要求俄羅斯撤軍,還被發現暗中提供俄羅斯援助,甚至與俄羅斯聯手「悶聲發大財」。早在戰爭開始前數月,俄羅斯就開始試圖操縱國際糧價,而中國也扮演了大發「戰爭財」加劇糧食危機的不光彩角色。
根據德國之聲(DW)報導,根據德國公共廣播聯盟(ARD)一項獨家調查指出,早在戰爭開始前數月,俄羅斯及中國就開始限制化肥出口。在2021年秋天之前的一年多時間裡,國際化肥價格基本與天然氣價格同步緩慢增長。這主要是因為化肥生產是高耗能產業。2021年9月,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磷肥生產國與出口國,宣布對這一重要產品實施大範圍的出口管控。
北京當局給出的理由是能源供應緊張,需要對高耗能的化肥產業進行調控並穩定國內的物價,中國2021年10月的大範圍化肥出口管控開始實施後國際化肥價格開始暴漲,俄羅斯同年11月也跟進限制氮肥出口量。2022年2月2日,即戰爭前3星期,俄羅斯更宣布停止氮肥出口2個月。作為全球最主要的氮肥出口方,俄羅斯的出口管制措施導致開戰前全球化肥出口量就下跌了20%。
俄羅斯2022年2月全面出兵侵略烏克蘭引爆烏俄戰爭後,全球的天然氣、化肥、糧食價格都全面暴漲。除化肥外,中俄兩國還在國際糧食市場上進行一系列操作。如果說化肥出口管控措施與地緣政治局勢之間的關聯尚有不少「巧合」成分,那麼俄羅斯以及中國在國際糧食市場上的一系列操作,就很難再用「巧合」來解釋。
ARD調查發現,俄羅斯在2021年12月宣布從2022年2月15日起將當年上半年的小麥出口量限制在800萬噸。更為巧合的是,一星期後的2月23日,也就是烏俄戰爭開打前一天,中國海關總署發布公告,正式允許俄羅斯全境小麥進口;而這項協議則是2月初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訪中、與習近平宣布「俄中友誼無上限」時達成的。
歐洲議會對華關係小組組長、德國綠黨籍議員包瑞翰(Reinhard Bütikofer)直指這一切絕非巧合,他接受ARD採訪時強調:「仔細觀察中國的行為,那麼除了認為中國企圖從烏俄戰爭中獲益,不可能有其他的解讀。」德國波恩大學發展研究中心經濟學家科恩赫爾(Lukas Kornher)指稱,中國大幅增加糧食儲備是為了確保該國糧食供應安全,讓中國維持低廉的食品價格。
赫爾指出,中國和俄羅斯的化肥出口限制措施對依賴進口物資的非洲國家造成了尤其大的沖擊,面對化肥價格居高不下,當地農民只能減少施肥,直接影響農田收成,進一步加劇了這些國家的糧食短缺危機,而北京增加糧食儲備同樣也是為缺糧危機做准備。
美國方面披露的數據顯示,即便在2022年全球糧食價格暴漲的時期,中國依然在全球市場收購糧食擴大儲備,2022年全年,中國進口小麥多達1200萬噸,比前一年增加了200萬噸。目前,中國已經是全球最大糧食進口國,對國際糧價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與此同時,中國也在大規模增加糧食儲備,但並不透露具體的數字。外部分析人士估算,全球的儲備糧食中,超過一半都在中國,而俄羅斯的糧食出口量還在增長。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的數據顯示,2022年,俄羅斯小麥出口量增加了1050萬噸,而烏克蘭的小麥出口量則下降了530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