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期間,假訊息泛濫程度受到台灣學者注意!有台灣學者發表研究該現象並提出對減少假消息對公眾的影響的方法,這項研究已經發表在國際期刊《藥物控制釋放雜誌》,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了科學溝通領域的專家對此篇文章發表意見,有學者指出,假訊息增加了不少台灣社會成本政治議題立場南轅北轍現象,但這篇文章裡卻沒有探討這點。

疫情期間假訊息泛濫狀況的研究作者包括:台大圖書資訊學系副教授鄭瑋、台大學藥學系副教授王繼娟和助理教授黃彥銘、台師大工業教育系助理教授詹勲育,他們針對疫情期間錯誤或造假的訊息,讓民眾對疫苗產生科學上的疑慮、以致於無法辨識真偽科學資訊的問題,引用了多篇文獻與國外案例,提出和民眾溝通科學的建議。

相關方法包括:傾聽民眾關心和討論的議題,並以此建立長期信任;呈現正確資訊並說明如何識別錯誤資訊、讓科學數據盡可能被公開、分享跨學科經驗、與制定適當多單位合作溝通的策略。

此外,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了科學溝通領域的專家針對此篇文章發表意見,包括: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黃俊儒、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系助理教授羅尹悅。

黃俊儒指出,該篇文章重視在醫療現場建立信任感的問題,並具體提出了對付假訊息的策略,但他表示,在疫情中出現的「政治極化」現象,造成台灣增加許多社會成本,這個問題很難處理,如果文章能夠對這個現象有所探討,價值會更高。

羅尹悅則對文章中提到的「信任」一事深表認同,並認為這非常重要,且需要長期累積,她認為社會之所以會信任科學,是因為科學知識能夠為生活帶來好處,而不是因為各界積極溝通的結果。羅尹悅認為只有平時不斷累積,才能讓社會在緊急情況下可接受基於科學證據的決策。

黃彥銘則建議,國外政府和研究單位針對科學數據報告較為公開透明,科學界也會積極討論用什麼方式呈現可以對抗假訊息,也有科研單位意識到科學溝通的重要性,提供科學溝通培訓課程給科學家。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請作者群進一步說明時,該篇文章作者之一的黃彥銘則建議,國外政府和研究單位針對科學數據報告較為公開透明,科學界也會積極討論用什麼方式呈現可以對抗假訊息,也有科研單位意識到科學溝通的重要性,提供科學溝通培訓課程給科學家。

鄭瑋表示,醫療專業人員和科學家在傳達科學訊息時,要與民眾對話除了要注意如何將科學證據轉化成清楚易懂的敍述,還要同理在社會各階層的民眾,於社會背景和心理特質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