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WSJ)今天(13日)報導,自5月底以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已經兩次要求國內對他所稱的「極端」情境或狀況做好準備。在美中競爭加劇的時間點,反覆使用這個詞語來暗示緊張局勢升級的可能性。

《WSJ》統整,習近平在5月30日的一場國家安全高層會議上表示:「要堅持『底線思維』和『極限思維』,準備經受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一周後,習近平視察內蒙古一處工業園區時,指出「構建『國內大循環』是為了保證極端情況下國民經濟能夠正常運行」。顯示習近平正在加緊行動,為可能陷入衝突預做準備。

根據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教授金燦榮解讀,習近平提到的極端情況意味著「戰爭的危險」;美國的中國問題專家利明璋(Bill Bishop)指出,習近平的用詞代表「風險意識」、「危機感」和「做準備的必要性」明顯升級。《WSJ》分析,習近平在去年10月獲得史無前例的第三任期,但卻迎來中國與西方關係的更加不穩定。

加上去年俄烏戰爭爆發,西方國家發動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使得習近平體認到,「未來五年主要發展目標是建立一個在地緣政治方面具有韌性的經濟體,降低對外國市場和技術的依賴」。報導稱習近平的經濟顧問、前副總理劉鶴以及劉鶴繼任者何立峰等高級官員已受命制定相關計劃,以便在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大幅加強制裁的情況下,中國還能保持經濟發展。

《WSJ》引用華府智庫「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研究人員的看法,稱「習近平這個任期的首要任務是增強中國應對外部衝擊的能力」,並指出「習近平希望提高中國對加強抵禦『極端』情況能力的緊迫感和重要性是有道理的」,因為中國政府認為,在其視為神聖使命的最終統一台灣的問題上,「來自華盛頓的挑戰加大」。習近平把統一台灣作為民族復興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雖然在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計劃本月訪問中國,重建兩國政府間的溝通渠道關係時,習近平仍不放鬆其所謂「極端」的預警,試圖在中國認為是「禁區」的台灣議題上讓美方不踩紅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