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修訂《反間諜法》,間諜、機密的範圍更大,這讓外界相當憂心,前往中國從事任何事務都可能會面臨被拘捕、關押的風險,再加上不久前,中方片面限制了境外人士使用資料庫,以及對一些外國公司展開搜查與拘留,顯然,中國試圖在營造出「資訊控制」的警示氛圍,修訂後的新《反間諜法》將在今年七月開始上路,這會不會進一步阻卻外國機構及人員前往中國,甚至製造寒蟬效應,必須進一步觀察,尤其是必須往返中國的人士,恐怕要有避險的心理準備。

中共管控資訊趨嚴前往中國的風險攀高

中國縮緊資訊的取得與使用,表面上是說為了國家安全,但真正的目的應該不僅於此,可以想像的是,在中國之外無法取得、了解中國的現況與面貌,那麼所有對於中國情勢的判斷,僅能依據中共對外所釋放的訊息,那麼也符合中國想營造的外部環境,更有利於「說好中國故事」;相對的,也因為外界無法順利取得資訊,且難以作為判斷的依據,在風險評估上將更保守,結果會讓許多外資更卻步,以避免在錯誤的認知上,當投資中國出現不確定性,那會選擇放棄。

長時間以來,外界為了「了解中國」,除了透過資料庫及資訊進行判斷與分析之外,前往中國進行田野調查、交流互動、商議討論,是常見的模式與渠道,這不只是有企業從事商業的途徑,也是許多專家學者進行學術研究的方法。不過,中國《反間諜法》的修訂內容中,舉凡各種行為與言行都可能會被視為「間諜行為」,甚至各種資訊的取得與資料的蒐集,都有被認定是「機密」,而判斷的依據與理由卻是不明確,那麼極可能成了中共進行報復的工具和人質。

過去,中共就曾羅織罪名來反制外國的制裁,2018年,因為加拿大羈押華為財務長孟晚舟,以非法傳遞國家機密為由逮捕一名加拿大公民,證據居然是在機場拍攝的照片中出現軍用飛機,這是相當粗糙的報復手段,中方的用意就是要藉此作為交換的籌碼。值得留意的是,當時「反間諜法」還未修訂,中共就可以恣意抓捕外國人士,近期也傳出一位在中共黨媒工作的中國籍記者被抓捕,理由是和日本外交人員接觸,有無涉密、能否取得機敏資料不是重點,而是中共說你是、你就是!

中共力推兩岸交流台灣人恐成濫捕的祭品

中共近期積極管制資訊的動作,這對台灣來說,更是需要審慎看待,尤其是兩岸交流如此密切,綿密的網絡關係恐怕會成了中國《反間諜法》的重災區,過去一段時間,雖然疫情因素導致兩岸交流有所趨緩,但是也曾爆發台灣民眾被中共以間諜罪為由抓捕判刑,而其中不乏是學術界人士。兩岸關係相當複雜,雙方政府都有對情勢掌握的需要,就算學者專家是為了研究工作前往中國調研,都可能會被是為要刺探情資,在寬鬆的裁量下,有關係就「沒關係」,但在特殊的情境下,可能成了報復的祭旗,更遑論中國《反間諜法》已是可以殺雞儆猴的政治利器。

進入二十大的中共對台政策,將以「大交流」作為主要的兩岸基調,前不久才剛舉辦的「中共2023年對台工作會議」,中共對台第二把交椅、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也表示要逐步恢復擴大兩岸交流。國內有學者認為,這是兩岸關係緩和的契機,不必太擔心政治風險,畢竟中共不會自己打臉兩岸「促融交流」的路線;但是,這樣的說法恐怕過於樂觀,中共雖然大開兩岸交流的管道,但是也強化了「反獨」的力道,以任何理由貼上「台獨頑固份子」的標籤,甚至任意抓捕台灣民眾冠上「間諜竊取機密」、「涉嫌國家分裂」、「顛覆國家(中共)政權」的罪名,不是不可能。

持平而論,前往中國可能面臨人身安全的風險攀升,也許部分人士仗著自己的影響力或地位,不必擔心中共的迫害,但是,對一些民眾或是無社會影響力的台灣人來說,那怕不曾表態政治立場,或是不敢妄議中共及習大大,但一旦被盯上、羅織任何無中生有的罪名,可能只是沒有意識的拍照行為,或是一般性的攀談聊天,要被中共框定有「謀反」的動機,在缺乏透明的中共司法體制,以及中共官員為了政治表態「寧左勿右」展開濫捕,這些可能出現的風險,不是平白無故的猜測,而是可能會發生,勇敢的台灣人,還敢去中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