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湖三軍總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顏尚易於臉書貼出一則影片,並表示一名病患家屬要求他開立巴氏量表不成,隨即對他暴力相向。影片中的顏醫師被打到眼鏡都飛了,也讓不少民眾好奇什麼是「巴氏量表」。ICU重症醫師陳志金即在臉書上解釋巴氏量表與其申請資格的10點條件,他表示若病人評估資格不符家屬卻要醫生「配合」時,醫師就可能觸法,並不是在為難家屬。但照顧病人的壓力也讓不少家屬瀕臨崩潰邊緣,前衛生署副署長張鴻仁即表示,政府應廢掉巴氏量表,全面開放有需求的家庭可聘外勞。
陳志金表示,巴氏量表(Barthel Index)是用來評估病人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主要評估的項目包括:
1.進食
2.移位(包含由床上平躺到坐起,並可由床移位至輪椅)
3.個人衛生(包含刷牙、洗臉、洗手及梳頭髮和刮鬍子)
4.如廁(包含穿脫衣物、擦拭、沖水)
5.洗澡
6.平地走動
7.上下樓梯
8.穿脫衣褲鞋襪
9.大便控制
10.小便控制
他說明,若照顧者想要申請聘僱外籍看護,病人的巴氏量表分數要「夠低」,才符合申請資格。而失智症病人則是使用「臨床失智評估量表CDR」。
陳志金也指出,民眾常見的爭議是:
1.病人分數不夠低,家屬卻希望醫師能「配合」、「通融」開立。但是這樣就會讓醫師很為難,「因為醫師會面臨『偽造文書』的責任。」
2.病人還在急性期住院期間,病情還沒有達到「穩定狀態」,一般需要2至3個月的追蹤,確定不會再有進步空間,才能開立。但是,家屬就會誤以為是醫師在為難他們,而實際上,醫師也會覺得是家屬在為難他。當然,有某些仲介的說法,可能就會讓雙方的誤解加深。
陳志金表示,在加護病房,也經常會被要求填寫「巴氏量表」,因此他們都會跟家屬說目前還在急性期,要等到穩定狀態,才能確定嚴重程度,家屬一般都能理解。
因為造成爭議頗多,也讓不少家庭因為照顧病人,照顧者在申請巴氏量表未果時,面臨身體與心理上極大壓力。前衛生署副署長、上騰生技董事長張鴻仁即認為,「政府應該立刻廢除巴氏量表,全面開放讓有需求的家庭可以聘請外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