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長陳之漢為了宣傳魚油產品穿起白袍,並在廣告文案當中強調大型魚容易有重金屬,所以來源選擇深海小型魚。毒理教授招名威則在臉書發文表示,館長的魚油廣告內容放錯重點,魚油的好壞不能只看大小和來源,關鍵在於萃取技術。

招名威表示,館長的賣魚油的廣告,重點放在「穿白袍」、「魚的尺寸」,但好的魚油不只看魚的大小和來源,關鍵是它使用萃取技術的好壞,整篇廣告卻沒說清楚。他強調,「不好的技術,再好的魚種,沒用,吃下去還是毒」,根據統計,舉凡是超過「30 公分以上」的魚,像是甲基汞這類毒物都很容易超標,無論是遠洋或近海都是。尺寸小的魚就完全不會有毒物污染嗎?根本是錯誤說法,如有些廠商為了避免這些毒物殘留在魚油裡,會選用粗糙的萃取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像是蒸餾法,用高溫水煮一樣來提煉。

招名威說明, 因為油與水不同,「高溫」會破壞魚油脂肪的結構,導致脂肪酸氧化,形成過氧化代謝物殘留其中,自己反而變成毒物,且魚油濃度還上不去,最多只能停在70%左右,「就像是吃回鍋油差不多,吃到了反而事倍功半。」因此如果真的要吃「高純度」的魚油,萃取技術是重點,近來有「超臨界萃取」技術來處理魚油,關鍵就在於「低溫」。

他指出,超臨界萃取不僅可以分離低濃度魚油剩下的不純雜質,低溫還可以減少受到高溫破壞的油脂堆積,才能讓 Omega-3 、DHA、EPA濃度高於 84%以上達到保健效果。招名威強調,因為萃取技術差,無論是從大魚或小魚來,都有可能吃到含有較多的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甚至過氧化物,反而營養成分沒補充到,卻越吃越毒。他也直言,很多廠商不敢講清楚,「是因為他們不懂,」他認為吃魚油不能夠隨便,一定要慎選才能讓身體健康,而不是越吃越毒。

館長陳之漢為宣傳魚油產品穿白袍。   圖:翻攝自惡名昭彰官方網站

館長陳之漢為了宣傳的魚油,在廣告文案當中強調大型魚容易有重金屬,所以來源選擇深海小型魚。招名威則表示此魚油廣告內容放錯重點,魚油的好壞不能只看大小和來源,關鍵在於萃取技術。   圖:翻攝自惡名昭彰官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