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的演進下,各國國力展現的象徵已經從過去的軍備競賽,轉變為著力自身的國際機場與國籍航空的提升,若定調為國際樞紐的角色,在國際機場的整體軟硬體,到國籍航空的機隊與航線的拓展全力擴張的案例屢見不鮮,其中新加坡便是絕佳的實力,其中新航樟宜國際機場,儼然成為星國對外的最佳觀光名片。

樟宜機場運用T5與國家形象完美鏈結 新航以卓越形象及多樞紐策略延伸國家主權 為新加坡疫後找出國際新市場

作為亞洲極具代表性的國際樞紐與金融中心的新加坡,即便受到疫情嚴重侵襲,依舊維持著原訂的計畫持續提升自我,因此能在全球陸續解封後,迅速重返昔日國際樞紐的領先位置。根據樟宜國際機場的統計,僅今年10月份便迎接369萬人次入境,相比2021年同期增加13.5倍,今年直至10月份入境客運已經2,360萬人次。客機的起飛架次同樣大幅攀升,今年10月份已達到2.1萬架次起降,今年迄今共17萬架次,雖相比2019年的38萬架次仍有懸殊,但已能看見市場景氣的迅速回籠。

中華科技大學航空運輸管理研究所教授陳盛山表示,新冠疫情的重創,致令新加坡政府與航運經營團隊重建新布局國家發展大戰略,「新加坡航空公司是航空公司,也已不只是航空公司」,「樟宜國際機場是機場,也已不只是機場」,他們代表著新加坡國家主權、地位、門面、榮耀、歸屬,心向及國家競爭力,更是國家的國際觀光代言人。

百年疫情攪局 機場、航空急尋出路

過去承平時期機場塞滿人、客機班班滿的景象,在2020年起彷彿進入平行時空,與空蕩的機場及機坪停擺的客機,讓人無法相信在短短時間內改變如此巨大,連帶也使相關產業虧損連連,樟宜國際機場與新加坡航空在此趨勢下,同樣受傷慘重。

以新航為例,2020~2021財年營業收入僅達38.16億新幣,同比大幅下降76.1%,當年虧損達42.83億新幣。樟宜國際機場同樣受疫情影響慘重,2020財年蒙受9.54億新幣的虧損,是機場自2009年企業化以來首次出現虧損,2021財年面對市場雖有逐步恢復,卻依舊全年淨虧8.38億新幣。

面對國際無法開放、國內無國遊市場支撐,加上如此的巨幅虧損,讓越來越多新加坡人開始思考:1.新加坡是否真需要一家國籍航空?2.新航能做出甚麼改變,在國際競爭中脫穎而出?3.全球競爭中,新航如何重新奪回國際市場佔有率?4.樟宜國際機場還有擴建空間及擴建的最大能量?

面對來自各方的質疑,新航與樟宜國際機場也開始反思,同時進行企業轉型,以及商業模式的改變,重新放眼國際市場。

李顯龍親自推介 T5展現超前國際觀

作為曾獲評選為全球最佳機場的樟宜國際機場,長期以來都是亞洲目前最繁忙的機場之一,更與香港、首爾仁川、曼谷等機場長期競爭亞洲客流量榜首的寶座。雖說疫情侵襲,所幸星國政府採取「與病毒共存」策略,連帶使得樟宜國際機場回復人氣,一舉成為今年亞洲最繁忙機場,也加速已醞釀多時的5號航站樓(T5)工程開始跟進,將讓樟宜國際機場的總體接待量突破1億人次。

推動5號航站樓的最大目的,能從總理李顯龍於11月份國慶演說中看出,他表示,「5號航站樓是國家航空業長期發展計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完全開發後,每年可接待約5,000萬人次,超過現有1號、3號航站樓的總和。5號航站樓的面積與現有機場總和幾乎一樣,預計於2024年開工、2030年落成,將向國際展現出新加坡的競爭力與強烈企圖心。」

負責5號航站樓設計的英國Heatherwick Studio、美國Kohn Pedersen Fox(KPF),特別重新定義機場航廈過去過境的角色,將「機場即城市」的概念注入其中,讓航站樓成為一個能旅遊的航空城市。包括整體綠色航廈的規劃,更大量裝置太陽能電池板、智能建築管理系統等,大幅減少碳足跡。

同時亦規劃自動化與智能系統,包括部署自動駕駛汽車支援機場禁區的行李與貨物輸送,加上大量擁有辨識與監控技術的攝影鏡頭管理旅客,以及行李搬運機器人等機械化設置,成為大型的自動化航站樓。

順應永續發展的趨勢,機場已提早做好永續航空燃料(SAF)的加油系統,尤其對於早已提前使用SAF的新航與酷航等本土航空是一大福音,進一步實現2050年淨零碳排的目標。

借鑒了疫情的經驗,為避免疫情期間機場空無一人的景象重演,航廈在整體功能上具備更高的靈活度,包括必要時空間得以轉換調整成多個小型航站樓,以此隔離高風險乘客等功能,同步強化了通風功能,以及乘客接觸點特別安裝非接觸系統,大幅度減少病毒傳播的途徑。

▲新加坡樟宜國際機場一直是亞洲名列前茅的重要樞紐。(圖/旅奇週刊)

創新經營模式 航權與航網成國家主權延伸

新加坡的另一個國力延伸,便是新航(SIA)這個享譽全球的卓越標誌性品牌,雖然疫情強烈衝擊,加上旅遊市場持續疲軟,皆造成經營受創,但隨著不斷的調整戰略布局,讓新航持續迎接蛻變,甚至從國際品牌的角度而言,新航集團品牌形象對於星國的挹注已遠超過其所產生的收入。

這個始於1947年的航空集團,最早以馬航開啟,後因馬星雙邊政府的合作破裂,使得新航於1972年獨立,並從最初10架飛機的機隊,拓展至今已成為世界級的航空集團,從最北至歐洲斯德哥爾摩,南到優美的紐西蘭基督城,都能享受到該航空品牌的卓越服務。

面對疫情的衝擊,讓新航審視到當國際市場關閉,國內亦缺乏強勁的國旅市場支撐時,對於自身巨大影響,因此集團母公司─新加坡淡馬錫控股公司(Temasek holding private l imited)特別收購印度塔塔集團(TATA GROUPS)旗下企業股份,成功與所屬的TATA Sons Pvt合作,購入塔新航空Vistara的49%股權,作為切入印度龐大內需市場的敲門磚,同時將其發展成與樟宜國際機場相互輝映的多樞紐(Multi Hub)。

除了轉投資擴大服務量能外,新航集團的新加坡航空亦持續透過Codeshare、聯合運營等方式來強化與合作夥伴的關係,包括馬航、全日空等,及同為星空聯盟的紐西蘭航空、德國漢莎航空、澳洲維珍航空建立夥伴關係,使得飛航的網絡更為綿密。

▲新加坡樟宜國際機場5號航站樓預計2030年正式亮相。(圖/旅奇週刊)

善盡企業責任 迎接永續發展

追求商業市場的發展外,新航也不斷在企業責任與社會公益等方面,強化新加坡的國際形象。從永續發展的國際議題上,便能看出集團的用心,自宣布2050年前達成淨零碳排放的承諾後,新航便以3階段減少行業排放,包括1.2009~2020年每年燃油效率提高1.5%;2.自2020年開始實現碳中和增長;3.至2050年碳排放量減少50%。因此,集團旗下的新航、酷航及新航貨運透過採購新一代客機、提高使用SAF等技術,以及尋找高品質的碳補償(Carbon Offsets)等計畫來達成目標。

於此同時,新航2017年推出從舊金山飛往新加坡的綠色環保套裝航班,結合使用生質燃料、節能機型與優化飛航管制等措施;2020年則與斯德哥爾摩阿蘭達機場合作,從該機場出發的班機皆使用永續飛航燃料。同年度在區域航線率先採用多元餐食概念,減少包裝種量,從餐具到廚餘都會送至生態消化器,轉換成可以取代石化燃料的廢棄物衍生燃料。

2022年新航攜手淡馬錫控股、新加坡民航局共同推出「永續航空燃料碳信用試行計畫」,進一步加大SAF的使用,同時透過販售「碳信用(Carbon Credits)」的方式,有效降低採購SAF的高昂成本。

國際機場與國際航空聯手 打造星國國家主權與形象

陳盛山指出,航空公司的商業模式與戰略持續轉變,甚至將航網延伸到世界各地,是象徵著國家主權行為的延伸;而兼具實用性與高度的國際機場,則是國家形象的主權象徵。從樟宜國際機場的新航廈工程如火如荼展開,到新航持續轉變集團經營策略、放眼國際議題,都讓新加坡的國際形象不斷墊高,從身處在領先全球的國際機場中,與親切的新航空服員擦肩而過,抑或是看著遠處塗裝熟悉的藍黃條紋的新航客機逐漸降落,都已成為星國人民引以為傲的自豪感來源。

(本文獲旅奇週刊授權轉載)

中華科技大學航空運輸管理研究所教授陳盛山   圖:旅奇週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