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九合一地方大選結果出爐,民進黨大敗已成事實,不但在六都沒有過半,桃園市失去執政,就連執政成績不錯的基隆市跟新竹市都失去,從原本的「6 1(高雄市補選)」縮小至「5」,意外的是,綠營大本營的台南市跟屏東縣都驚險拿下。

總結這次地方選舉,民進黨這次真的是「大敗」,蔡英文總統辭去黨主席,是必然也是必須負責的表現,這對於進入「後小英」時期的民進黨而言,是個停損點,但如何止跌回升,恐怕還需要從整體選舉結果來反省與檢討。

從提名到策略,民進黨該檢討的地方很多,卻追猛打對手的負面議題,當然在司法、社會正義的角度來看,這都需要時間來檢視,但是,卻是整體選戰發展來看,民進黨確實是走在鋼索上,選舉的結果,選民並不埋單,就連投票率都十分低迷。

必須說,民進黨需要虛心來檢視整個選舉戰略的操作,該如何解決目前的困境,這時候不是要找戰犯,而是要好好思考「同溫層內捲化」的問題,事實上,恐怕這是與社會大眾的想法有明顯脫軌的問題。

確實,從選舉結果來看,桃園市跟新竹市讓許多支持者感到失望,不過,這都是事出必有因,從林智堅陷入論文抄襲事件開始,就成了這場選舉無止盡的漩渦,「政績延續」、「理性政見」及「對手瑕疵」都無法發揮作用,甚至是被四兩撥千斤帶過。

現實上,就連台北市三腳督的情勢都連帶遭到狙擊,「仇恨感」無限的發酵,使得新北市選情也持續低迷,「恩恩案」攸關社會正義的議題幾乎成了空氣,也難怪侯友宜可以輕鬆自如輾壓林佳龍超過40位票。

其實,最值得探討的是新北市的選情,縱然林佳龍大輸侯友宜,但在短短四個月的選舉準備,讓民進黨籍議員當選席次仍保有一定數量,沒有一個政黨可以單獨過半,可以說,林佳龍是「雖敗猶榮」,至少有產生一定程度的「母雞帶小雞」效應,在沒有其他現任立委願意「下海」為黨犧牲的情況下,面對可能會角逐2024年總統大選、國民黨指標人物的侯友宜,林佳龍的投入,不只是不容易,黨內也應當好好正視這樣勇於改變的意志。

許多人或許會看2022年九合一大選對2024年總統大選的影響,認為會是「鐘擺效應」?還是「蝴蝶效應」?如果從2018年的經驗來看,或許不必然是讓民進黨一瀉千里。

但是,從這次選舉可以發現,中國對於滲透台灣選舉的作法變得保守與謹慎,至少沒有太多動作來干擾,或許這可以解釋中國記取教訓,好讓國民黨能勝選,但這並不能代表中國會就此罷手,勢必會在接下來的大選中,要求親中政黨討回人情回報。

從這次選舉結果來看,國民黨大勝、民進黨大敗,並不等於「抗中保台」沒有意義,也不等於多數民眾認為「向中國求和」,就能換來「和平」,所以那些認為該跟中國卑躬屈膝的藍營人士,不用太開心,因為這次投票率實在不高,更多民眾不投票,不等於對於認同「親中」、「和中」,而是認為地方選舉不該過度操作。不僅如此,2024選舉是中央選舉,「國家安全」及「國家定位」就是不可迴避的議題,就算沒有像2019年的外部因素,2024年大選仍必須把國家認同說清楚、講明白。

地方選舉或許可以政治利益及板塊的交換,政黨及候選人針對敏感議題能避而遠之,甚至神隱帶過,但是,對於台灣未來發展來說,每一個有意挑戰國家元首大位的人,都必須嚴肅看待國家發展與主權問題,而這或許在地方選舉中可以輕易帶過,但在中央選舉時恐怕還是重要議題。

持平而論,2022年的地方選舉已經落幕,接下來的政治議程就是2024年的總統、立法委員改選,國民黨獲得壓倒性的勝利、民進黨接受失敗的事實、民眾黨(柯文哲)藉機取得政治紅利;但是,下一個重要政治議程是總統選舉,沒有可以太多政治利益交換的空間,如果失敗的一方沒有好好反省、加快找出問題所在,贏的一方也依舊沈溺在勝選的氛圍無法自拔,那後續影響如何還很難說,畢竟民意如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