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職籃的蓬勃發展,介於本土球員和外籍球員角色之間的外籍生,影響力也慢慢被外界所重視,不只是職籃本身的制度引起討論,在基層籃球是否要有所限制,也慢慢的開始有聲音出現。

PLG和T1上賽季熱鬧開打,幾位在大專聯賽發揮出色的外籍生——阿巴西、石博恩在隊內都扮演吃重的角色。而在今年職籃選秀大會上丁恩迪、伊波卡、白薩、張傑瑋、蓋比等人的加入——其中白薩還以「特案外籍生」的身份加入臺中太陽——讓外界開始有聲音質疑這些外籍生進入職籃後,是否會壓縮本土球員的上場空間?

其實,目前PLG聯盟有自己的外籍生制度,各隊僅限一名;而T1則是將其劃入到「第三類球員」之中,必須和洋將及亞洲外援來競爭位置,受到4節8人次的規範,規則都還算完善。

相較之下,著重於培養球員的基層籃球,在這方面還有許多空白之處。在大學和高中,這些實力強大、但身份特別的學生球員,在賽場上的衝擊力已經慢慢引起重視,有些人希望能加以規範,兼顧球賽的質量與賽事公平性。

此前國體主帥桑茂森在受訪時表示,不需要禁止外籍生加入,但應該要建立起完善的制度,避免影響本土球員的發揮,同時讓各隊之間能有一個戰力平衡,不因此而強弱差距太大。

健行科大過去孕育出不少出色的外籍生球員,但主帥劉孟竹同樣認為可以有一套規則,限制在場上的外籍球員數量,來取得一個更好的平衡點。他直言現在很多外籍生技術層面都比當年的外籍生更好,不用從頭學起,一加入就對比賽影響很大,如果場上只擺一個來增加比賽精采度,那是不錯;但如果要上更多,可能就會稍微失衡一些。

「擺上一名在場上,讓他們在場上打出一些精彩的回合,我覺得是可以的;但如果為了成績,就使用外籍生,我覺得有點本末倒置。」劉孟竹指出,每隊在場上只能使用一名外籍生是比較合理的制度,再多就不太恰當,「如果用到2名、甚至3名,那就是為了輸贏,我覺得就有些失去意義了。」

外籍生在體能條件方面比本土球員更加優異,是不爭的事實,一些「火鍋」封阻和勁爆灌籃,能讓比賽內容更加豐富好看,也值得肯定;但如果場上外籍生人數太多,可能就會失去學生聯賽培養台灣基層球員的目的。

隨著職籃成立,未來台灣勢必會有更多所謂的「第三類球員」加入,目前兩個職業籃球聯賽已經對此有足夠的關注,並成立相關規章來進行規範。培養了許多國內籃球人才的JHBL、HBL和UBA等基層聯賽,可能也需要在這方面跟上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