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德國冬之戰的結果,讓人感到寒意!原本全國性大選多在秋天,這回因先前的紅綠燈聯合政府瓦解,選戰提前到年均氣溫最低的一月開打,雖然近來德國已有些春意,2月23號的選舉結果,仍可說令人不寒而慄。執政的社民黨因移民、經濟議題等,無法提出有效解方慘敗,得票率16.4%,史上最低。聯盟黨雖獲得28.5%最多選票,但跟過往成績相比也是不好。最令人震驚的是,極具爭議的極右派「德國另類選擇黨」,全國性得票率20.8%,在前東德地區,更擁有超過三成的選票,成為德東最強的政治勢力。
這次大選有非常多值得關注的面向。本文先嘗試觀察這場選舉和台灣有關連的部分:
梅爾茨抗中鷹派 實際作為需要時間觀察
一、德國從政治人物到一般民眾,對台灣和中國議題,都有所關注。在許多場合,知曉筆者來自台灣,多會主動問起兩者的關係。這次大選贏家是聯盟黨(CDU/CSU),預計成為下一任總理的梅爾茨(Friedrich Merz)對中國的態度,被德媒歸類為「對中鷹派」。他不久前的演說,將中國、俄羅斯、伊朗和北韓並列為「專制軸心」,和民主國家有「制度衝突」。同時他警告德國企業,對中投資要小心,因為中國不是一個法治國家。檢視該黨的對中脈絡,同黨的梅克爾時代,執政16年下來,對中國採取親近合作的態度,但目前聯盟黨內,基本上對中鷹派佔上風。再拉大來看,這一屆紅綠燈政府的對中戰略,明確把中國定義為「競爭者、制度性對手」。現任綠黨外交部長貝爾伯克就曾直言習近平是獨裁者。即將上任的梅爾茨對中國的批評和維持距離,已引發外界關注。他甚至說過中國對我們的安全構成威脅,但這是選舉語言,或是未來落實的方向,還需時間觀察。

即將成為下屆德國總理的梅爾茨對中國的態度,被德媒歸類為「對中鷹派」。(圖: Friedrich Merz FB)
二、台灣出現在德國新聞,過去大多是因中國軍演、台海危機等,但這一兩年晶片讓台灣在德國聲名大噪。2024年8月下旬冠蓋雲集的盛大場面,包括德國總理蕭茲和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都參加了台積電在歐洲第一座工廠的動土典禮。地點在德國東部的薩克森邦首府德勒斯登(Dresden),這座城市交疊古老文化與最新科技,非常迷人。只是這次德國大選結果,卻也讓外界相當震驚和迷惑。在前東德地區,非常具爭議性,打著反移民大旗的極右派「德國另類選擇黨」(Alternative für Deutschland,簡稱AfD),成了德東最大的政治勢力。以台積電所在的薩克森邦來說,16個選區中,AfD就贏了15區,在薩克森邦的得票率,更衝到三成七。該黨共同主席之一Tino Chrupalla曾在競選場合,批評德國政府給台積電太多補助,民粹式的語言引來台下熱烈的掌聲。台積電德東設廠,原本就擔憂缺少技術人才。極右派橫掃德東的氛圍渲染下,恐怕讓技術移民更加卻步,吸引人才更加困難。

台積電歐洲廠所在的德東薩克森邦,極右派拿下三成七選票。(攝影:廖林麗玲)

東西德統一超過35年,兩邊選票結構差異仍大,極右派成德東最大勢力,圖為現存的柏林圍牆。(攝影:廖林麗玲)
得票下降、選制影響 友台自民黨席次歸零
三、冬季的選戰常須在零度氣溫下進行,德國自民黨(FDP)主席、前財政部長林德納(Christian Lindner)全德75個城市造勢,大多在嚴寒下戶外開講,可惜選舉結果不如人意,自民黨得票率只有4.3%。德國選制規定,要進入國會,需跨越5%的門檻。這意味著,自民黨從原有的90名國會議員,一下子降到零席次。德國自民黨和台灣向來關係深厚,國會少了友我的聲音,對台灣也是損失。以柏林的德台協會來說,該協會成員中,原有兩名自民黨國會議員,隨著這次選舉結果,就不再具有議員身份。2023年德國教育部長施塔克瓦特辛格(Bettina Stark-Watzinger)來台訪問,是睽違26年首位訪台的德國部長級官員,正是自民黨籍。此外,德國自民黨的「斐特烈瑙曼基金會」(Friedrich-Naumann-Stiftung für die Freiheit),是積極推廣民主自由價值的平台,在台灣也設有辦事處。至於自民黨這次跌下谷底的原因,包括政見無法吸引核心選民、紅綠燈執政聯盟瓦解,引發外界對該黨的信任危機等。

友台的自民黨在布蘭登堡下的造勢場合,此次未能跨越5%的門檻。(攝影:廖林麗玲)
整個世界在等德國盤整出發,台灣也須重新經營與新政府的關係。從這次的選舉結果,可看出德國統一雖已經超過35年,但東西德的人心所向,仍然差別很大,可說柏林圍牆雖然倒下了,但人們心中的牆卻一直還在。尤其極右派因反移民橫掃德東,台積電所在的薩克森邦,更成為最大政治勢力,後續影響非常值得我們繼續關注。
作者》廖林麗玲
自由撰稿人 德國畢勒佛大學法學碩士
曾任:
公視主播、製作人
民視全球新聞製作人
華視最國際節目主持人、製作人
歐盟協會副秘書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