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際貨幣基金會(IMF)估算,台灣今年的人均GDP將由3萬3140美元(約105.6萬台幣)成長7.2%,到達3萬5510美元(約113.2萬台幣),首次超越日本。也是2003年以來,首次超過韓國,成為東亞第一。對此,日本資深媒體人矢板明夫表示,台灣經濟有獨特的強韌性,能讓IMF能做出這樣的預測,也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但卻也存在許多問題,過去日本的失敗經驗,或許可以成為台灣的前車之鑑。

矢板明夫在臉書Po文指出,日本的人口結構從多年前就開始出現問題,產業升級沒有與時俱進,過多的社會保障費用嚴重拖累了經濟發展。經濟的成長空間早就十分有限。他從幾年前就評估,日本的人均GDP將在不久以後被台灣超過,只是沒想到這一天來得這麼快。最大的理由是,最近一年,日圓對美元貶值了30%,快速拉低了日本國民的人均GDP。而台幣的貶值沒有日圓的幅度大,使台灣脫穎而出。

矢板明夫續指,即便如此,在疫情、戰爭、通貨膨脹等各種負面因素並存的惡劣環境下,透過台灣民眾不懈的努力,使台灣經濟能夠保持安定成長,是一件可喜可賀的事情。不過台灣經濟雖然有獨特的強韌性,但同時也存在許多問題,例如,帶動經濟成長的企業大多集中在一些高科技領域,多數民眾並沒有享受到經濟成長的紅利,貧富差距持續擴大,年輕人越來越買不起房子等等,有很多問題需要政府和社會積極解決。

矢板明夫提到,日本當年也曾有過經濟飛速成長的時期,日本的人均GDP第一次超過1萬美元是在1981年,僅僅在14年後的1995年,就到達了4萬4200美元。當年美國的人均GDP是不到2萬8700美元左右,但他覺得當時日本人過得並不幸福。成年人幾乎天天加班到深夜、孩子們忙著上補習班,大量的金錢和社會資源都被投入到股市和房地產開發。東京的房子上升到了天價,搬到郊區或鄉下的人們,要每天一大早就起來擠電車上班。

矢板明夫強調,當時的日本政府,並沒有趁著景氣好、有充分稅收之際,著手解決日本社會的各種問題,也沒有積極布局未來的產業升級,導致泡沫經濟崩潰之後,連帶股市、房市一落千丈,日本經濟從此陷入了「失去的三十年」,IMF推估,日本2022年的人均GDP是3萬4360美元(約110萬元新台幣),比1995年少了將近1萬美元,而美國的人均GDP已經到了7萬美元(約223萬元新台幣)以上,是日本的兩倍,他在文末提醒:「日本的失敗經驗,或許可以成為台灣的前車之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