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心臟聯盟(World Heart Federation)為喚起民眾對心血管健康的重視,將每年9月29日訂為世界心臟日,據衛生福利部110年死因統計,心臟疾病是國人第2號殺手,平均每24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疾病,國民健康署今發表調查報告顯示,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患者未來得到心臟疾病的風險為一般人的1.78-1.43倍,國健署署長吳昭軍強調,有效預防並遠離心血管疾病的威脅,民眾需落實3件事。

根據2017-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顯示,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盛行率分別為27%、11%及26%,另依國民健康署107年研究顯示,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患者未來得到心臟疾病的風險分別約是一般人的1.78倍、1.47倍以上及1.43倍。心臟疾病是國人常見的慢性疾病,危險因子包含:腰圍過粗、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好的膽固醇過低等問題,而這五項危險因子中若有三項以上,就是罹患代謝症候群,其後續發生心臟疾病及腦中風的風險,比一般民眾高出2倍,因此,國健署署吳昭軍長呼籲,民眾應從平常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做起,有效預防並遠離心血管疾病的威脅,需要落實以下的3個重點:

1)定期健康檢查及自我血壓量測:40歲以上民眾可善用國民健康署提供的成人預防保健服務,關心自己的血壓、血糖及血脂的數據變化,透過早期檢查、早期治療,並落實居家自我血壓量測,以「722」原則:「7」連續七天量測、「2」早上起床後、晚上睡覺前各量一次、「2」每次量兩遍,以掌握自己的健康狀況。健康檢查結果異常者應盡快就醫,讓病情得到妥善的控制。

2)天天量腰圍及體重:成年男性腰圍保持在90公分以下,女性腰圍保持在80公分以下,體重的部分,以BMI(公斤/公尺×公尺)數值為依循,以維持健康體重,若發現腰圍或體重有上升的情形,應自我檢視最近的飲食狀況及身體活動量,適時調整飲食與活動量。

3)健康飲食、規律運動:以「少油、少鹽、少糖及高纖」飲食原則,白開水取代含糖飲料,以確保營養均衡,並以蒸、煮、汆燙取代油炸。每週累積150分鐘的中度身體活動,例如:慢走、騎自行車、多爬樓梯少搭電梯、多走路、少開車。

另為增進病人自我健康管理識能,期能達到慢性病防治之目的,國民健康署與中央健康保險署共同推動「全民健康保險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針對20至64歲的民眾,由醫師提供個人化健康管理,透過收案評估、追蹤及管理等,以降低慢性疾病發生之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