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蘇聯領袖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當地時間30日病逝,享耆壽91歲,各國領導人今(31)日紛紛至上哀悼。日本《產經新聞》台北支局長矢板明夫指出,戈巴契夫雖推動了蘇聯的民主化,終結了東西方冷戰,但他的經濟改革造成國內惡性經濟膨脹,也並未真正成功緩和東西方對立。矢板表示,從3個戈巴契夫失敗的原因中,可以更清楚看出李登輝前總統對台灣的貢獻。

矢板明夫表示,戈巴契夫在執政期間,停止了蘇聯共產黨的一黨獨裁體制、推動蘇聯的民主化,終結了長達40年的東西方冷戰,對全世界造成了巨大的影響。但因他的經濟改革,造成了少數寡頭壟斷國家資源、惡性經濟膨脹、人民財富迅速縮水,加上俄羅斯沒有成為一個自由民主的社會,反而出現了一個新的獨裁者普丁、東西方的對立沒有真正緩和等,不論俄國乃至國際社會,對他的評價都不是很高。

矢板明夫指出,和戈巴契夫相比,幾乎同時期推動民主化改革的另一位領袖——李登輝,無疑是成功的。他表示從戈巴契夫的3個失敗的原因中,可以更清楚看出李登輝對台灣的貢獻。

第一、「戈巴契夫最大的失敗,是沒有清晰的政治理念」。矢板明夫表示,戈巴契夫最初推動改革時的動機,只是希望能夠把瀕臨崩潰的蘇聯經濟搞好,來鞏固自己的權力。反觀李登輝推動改革,有非常明確的目標,就是要實現台灣的本土化和民主化。

第二、「戈巴契夫的改革沒有借助民意」。1990年當時,身兼共產黨總書記和蘇聯總統戈巴契夫若推動總統直選,並成為民主化後第一任民選總統的話,會很容易加固自己的權威。但他卻享受在國內一言九鼎的感覺,直到1991年夏天被發動政變、軟禁,他的影響力從此一落千丈。

矢板表示,李登輝則在擔任總統之後,便開始摸索總統直選的可能性。1996年的台灣第一次總統直選,便是李登輝在台灣推動無血(寧靜)革命最重要的里程碑。

第三、「戈巴契夫沒有高超的政治手腕」。他在改革過程中樹敵過多,導致最後被邊緣化。而李登輝一直周旋於政敵之間,通過與敵人的敵人合作,幹掉了一個又一個的挑戰者,是同時代西方政治人物難以望其項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