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廖禹揚首爾24日專電)韓中建交至今30週年,韓國財經界今天發表報告示警,指出韓中貿易結構已出現變化,對中國可能不再享有貿易順差優勢,應調整出口策略。
韓中建交30年以來,今年首次出現對中國貿易逆差狀況,至7月已連續4個月逆差,也就是韓國對中國出口金額低於進口金額,引發韓國政府及業界憂心。
韓國全國經濟人聯合會(全經聯)在韓中建交30週年的今天發布雙邊貿易結構變化及啟示報告,指出中國在這30年間藉由高度產業化成為「世界工廠」,同時也是全球主要市場,使韓中出口競爭加劇,建議韓國應擺脫過去以半導體、石化產業等特定中間材產品為主的策略,增加成品出口型的終端產品出口比例。
韓聯社引述韓國金融研究院資深研究委員池晚洙分析報導,今年首次出現的對中國貿易逆差顯示,韓國對中國的大規模貿易順差時代正在結束,過去以加工貿易為核心的韓中貿易結構正在產生變化。
據統計,韓國對中國貿易金額從1992年建交時的63億美元成長至2021年的3000億美元,規模成長超過47倍,中國急速躋身韓國最大貿易國,占比達24%,甚至在貿易收入中,有8成倚賴中國,而這些收入大多來自韓國企業出口至中國進行加工的中間材產品。
韓國企業過去靠著在中國設廠,降低組裝加工的人工成本,並能直接供應廣大中國市場,但隨著便宜人力紅利消失、中國製造業崛起,韓國中間材對中出口額開始降低,終端消費性產品市占率也大不如前。
池晚洙指出,三星電子1992年就在中國設廠,當時三星手機在中國市占率達17%,韓製面板、電池半導體等零件也大量出口至中國;但隨著中國人工費用增加,韓企生產據點轉移,韓國對中國貿易順差也從2013年的628億美元高點直直落。
而在中國政府推行「中國製造2025」政策下,中國製造業迅速崛起,韓國過去的技術優勢弱化,產品逐漸不敵中國攻勢。以三星手機為例,三星手機2013年在中國市占率達到20%以上,成為市場龍頭,但近年在高階手機蘋果、中低階手機小米等中國品牌夾擊下,在中國市占率已大跌至1%以下。
另外,未能抓住中國轉換電動車商機的現代、起亞汽車也是差不多的狀況,在中國市占率從2016年的7.35%跌至2021年的1.7%。韓國化妝品、家電等在中國銷售狀況也大不如前。
而這30年來,韓國與中國的經濟雖雙雙起飛,但觀察主要經濟指標,中國增速大幅超越韓國。根據全經聯報告,韓國自1992至2021年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約5.1倍,中國則成長35.5倍,兩者差異約達7倍;出口金額方面的成長也是中國的39.3倍,遠勝韓國的8.3倍。
報告指出,中國經濟及科技實力與韓國差距逐漸擴大,韓國企業未來將更難從中國市場獲利,造成韓國對中國貿易逆差進一步擴大。(編輯:高照芬)111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