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海軍計畫在2045年時能擁有373艘載人艦艇、150艘無人水面或水下航行器,但面臨的最大現實問題是沒有足夠的造船廠可以支持造艦,而最新發現,退役的核動力航空母艦已「佔據」船廠碼頭時間長達5年,而根據法規還必須「再停放」3年,等開始動工拆除可能還得花上5至15年,不但耗時耗費金錢,更阻擋造艦、維修等工作進行。美國海軍為此提出新的解決方案,即讓其他商業拆船廠進行拆解,希望藉此能加速清出碼頭空間。目前預定在9月下旬進行2場公開聽證會,決定方案是否可行。

美國海軍發現,2012年停用、2017年退役,目前停放在維吉尼亞州紐波特紐斯造船廠(Newport News Shipbuilding,NNS)的第一代、第一艘核子動力航空母艦「企業號(CVN-65)」,依國家環境法政策草案報告,需等到2025年才能開始拆除作業。換句話說,如果從停用開始算起,該艦將佔據碼頭設施至少13年,而如果依據原先計畫由普吉特灣海軍造船廠執行拆解作業,至少將等到2030年才能開始作業,估計將使用15年時間,耗費11.02億至13.58億美元的處理費用。

《美國海軍學會新聞網》(USNI News)報導,海軍認為船廠應著重「更高的艦隊運營節奏和海軍所有公共造船廠的產能」,「海軍公共造船廠的勞動力一直承受著巨大的壓力,要執行其維護作戰艦隊的主要任務」,認為應把工作重點放在積極的艦隊維護上,建議讓其他合格的商業拆船公司「接手」拆船工作,並預估若由商業拆船公司處理,時間可以縮短至5年,經費也將降低到5.54億至6.96億美元左右。

美國海軍為擁有8個核反應堆的「企業號」航空母艦拆解作業提出一份約428頁的「草稿」,探討降低對環境造成的影響。「企業號」已完成排油作業、核燃料棒已封存能源部愛達荷州國家實驗室,但核反應爐可能殘存低放射性輻射,必須拆解由數百個小型容器隔絕包裝,再運送到國家法律允許的3個處置場。海軍認為可以執行拆解作業的拆船廠包括德州布朗斯維爾(Brownsville)、阿拉巴馬州莫比爾(Mobile)和維吉尼亞州漢普頓錨地(Hampton Roads),目前還沒有擬出競標合約。

德州布朗斯維爾的「國際拆船有限公司」(ISL)2021年才以「1美分」(約新台幣0.28元)的價格「購得」傳統動力退役航艦「小鷹號(CV-63)」和「甘迺迪號(CV-67)」,雖然拆船公司可受益於廢鋼、鐵和有色金屬礦石等後續銷售所帶來的收益,但拖船和拆船是代價高昂的過程,海軍還是得支付大量資金給拆船公司。而「企業號」因涉及「核能」議題,處理上將更加棘手費事。

「企業號」航空母艦是美國海軍第一代及世界第一艘核子動力航空母艦,也是唯一一艘「企業級」航空母艦。1960年下水,1961年服役,在古巴飛彈危機中執行封鎖古巴海域任務,1965年調派至太平洋艦隊,7次派往參與越戰;2001年「911事件」後還參與美軍「持久自由行動」(Operation Enduring Freedom,即俗稱對蓋達組織的反恐行動)及阿富汗戰爭,共服役51年。1986年電影《Top Gun》(台譯:捍衛戰士)即以「企業號」為背景拍攝,未來「福特級」航空母艦(Gerald R. Ford-class aircraft carriers)的第3艦也將再次以「企業號」為名,舷號定為CVN-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