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縣長翁章梁今年獲得首度五星級縣長的榮耀,以82.2%滿意度「逆勢強攻」,同時有八個面向的綜合評比以79.2%位居全國之冠,但他是如何做到的,其實是有撇步的。他說,在縣政府建立三長決策制,減少內耗和矛盾,快速周延決策,提升執政效率。再來施政方面,擬定的方向,左手抓嘉義縣的發展,右手改善鄉親生活品質,兩手抓穩向前邁進。
建立三長決策 減少內耗矛盾、 增加效率
翁章梁接受Newtalk(新頭殼)專訪時提到,他對嘉義縣並不陌生,因為2000年回到嘉義後,到現在將近20年,在擔任縣長之前,差不多在15、6年的時間,嘉義縣所有的發展,他是了解跟熟悉的,而且合作對象,都是以前的老同事,他記得剛當縣長的時候,有一次跟同事在聊天,「我就跟他說請他幫忙,他就拍拍我的肩膀說,縣長你可以的,後來我想說,他怎麼拍我的肩膀,那是兄弟,另一方面想,我們以前是同一階的,首先,他們把我當兄弟,一定會幫我,另一方面是我當縣長要有縣長的格局,怎麼樣領導這一批兄弟,把嘉義縣帶起來,所以在施政過程當中,我本來做事的方法,就比較系統化,不想要想到什麼就做什麼?要想如何帶動這個團隊。再來,是用制度管理,讓它能夠運作順利。縣府各個單位要讓他們做什麼事,去改變嘉義縣呢?他想到,有農業的、觀光的、教育的、文化的。」
另一個,他建立三長決策制度,就是縣長、副縣長和秘書長,在每週一下午,針對嘉義縣要處理的問題,安排科室報告,這樣做決策,有幾個好處,過去局處長,如果跟縣長報告,副縣長和秘書長就跳過,如果直接去跟副縣長報告,縣長會想說都沒跟他講,所以縣政府很多重要決策乾脆三長一起聽,三長共同討論、決策,讓這些主管免除掉一些困擾,也讓速度可以加快,減少內部矛盾。第二個,三長共同決策品質會比較好,因為大家經過不同面向的說明以後,「到了最後裁決是我,但是我至少在這個過程當中,科室也聽到了,秘書長的意見我也聽到了,副縣長的意見我也聽到了,我在做決策的時候品質就會比較好,用制度化處理這些問題,所以所有局處重要的發展、政見與想法,就是在三長決策會議裡當中,確認該做的事情,然後讓各單位去執行。「再來處理縣政府時,我是管事不管人,決定的東西、該做的事情,你要把它做好,你做好了,把成績做出來,我就認為你做得很好,但是如果你今天事情做不好,我就會回頭來管人,是不是有什麼狀況?怎麼會不好?」他大概從系統化和制度化的角度,來處理嘉義縣如何去帶動的問題。
接下來的兩個大方向,一個是嘉義縣發展,有三個主要的問題,第一個,就業的多元性不夠。第二個,很多嘉義的小孩離開了,想回來時,有時候是回不來,所以老人家有老無所依的問題,第三個,有關年輕人,他要回來的時候,有就業不足的問題。基本上,他認為老無所依,嘉義縣就業多元性不夠,年輕人要回來找工作的機會變少,這三個問題是嘉義發展,長久以來所面臨的問題。
再來要改善鄉親的生活品質,住嘉義基本上要可以活得下去,接下來是如何照顧民眾的生活品質與福利。嘉義縣要發展與對民眾生活照顧,這當中會有辯證的關係,站在這個角度上來看,他提出兩條路線,「左手抓發展,右手改善鄉親的品質」,發展最重要的基調,是如何創造就業的多元性,所以我們利用台糖土地,開發工業區、爭取工業區,甚至現在爭取到科學園區。
自列30條題目 展開村里生活大調查
另外,在初上任時,他喊出的口號是「勇敢轉型,創新嘉義」,為了改善鄉親的生活品質,他就任差不多3個月左右,就請縣政府8職等以上的公務人員,去訪問所有的村里長和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翁章梁說,他列了30條題目,他想知道的,都是跟生活有關的,他請公務員直接面訪了357個村里,「去問我想知道的一些狀況」,問了以後彙整回來,這些村里長與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認為我們該做的,彙整回來7787項,這些7787項,他就分到各局處,請他們回去跟提供意見的人討論,可能有些有土地的問題,可能有些有龐大預算的問題,可能不是現階段可以解決的,這樣釐清完了以後,大概可以做的項目在5000多項,這5000多項經過3年多以後,現在還剩下700項還在進行中、沒有結案,其他全部都做好了,「這個就是我想的所謂左手抓發展,右手改善鄉親的生活品質」。
他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他問了一個問題,「我問你們村莊有沒有髒亂點?長久以來根本就沒有處理,而且你們也不曉得怎麼處理、怎麼弄、沒有人管,結果一問真的有,報回來223個點,環保局用了半年把這些點全部處理掉。舉凡鄉親的運動地點、環保、修築馬路都是這樣來完成。
在嘉義縣發展部分,他說,這幾年來進行得還不錯,包括水上南靖工業區爭取到了,中埔公館農場工業區也爭取到了,還有民雄航太園區,還有一直被被忽略的嘉義科學園區也拿到了,所以在發展這一塊在這兩三年來是具體的感受到,嘉義確實在轉變。他就任第一年,就喊出嘉義不只是農業縣,嘉義未來要成為農工大縣,「農工大縣」這四個字在嘉義縣變成共識,包括很多外地的台北人到嘉義來,已經不再稱呼嘉義叫做農業縣,嘉義未來要成為農工大縣,這個名字給大家的刻板印象,我已經成功地把它轉換了,大家對嘉義已經不再把它當作只是一個農業縣,它未來會成為農工大縣,可以說「大隻雞慢啼」。
帶縣府團隊直趨2偏鄉 當面解決問題
在改善鄉親的生活品質部分,翁章梁透過村里生活大調查,去了解地方的需求,讓大家共同討論解決地方的問題。針對阿里山與大埔兩個偏鄉,「你要到這兩個地方,大概開車要一個半小時,所以這兩個偏鄉,我當時每4個月,就帶所有官員上山,或是到大埔,跟他們地方的人、官員座談,看他們有什麼問題,幫忙解決,後來經過一年以後,有的講說4個月太近,因為一開始很多問題都列出來了,所以他們說是不是半年來一次就好了,不用4個月,至少我們是很清楚的,針對嘉義縣的兩個偏鄉,大埔和阿里山,帶所有官員,2、30個人直接上山,跟他們面對面,直接對話,直接解決問題,我要講的是說,在這個執政的過程當中,它是一個系統化的,它是制度化的處理嘉義縣的發展,與所有的問題,我們怎麼對症下藥,怎麼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很實事求是的處理事情。「基本上我不躁進,慢慢的把所有力量帶進來,你不可能一開始當縣長就飆車,把整個縣政府搞得好像,大家也不曉得你要做什麼?然後想到什麼做什麼,這樣整個團隊會亂掉,所以我大概是用這樣的方式處理事情」。
翁章梁強調,在經營嘉義縣時,的確比其他人有更沈重的負擔,因此得到五星縣長的殊榮,對縣民來說,是一件非常療癒的事,象徵為嘉義縣正確努力的方向,給予最大的肯定。其實五星的成績,實際上也是鄉親對我們的鼓勵,他將在大家的掌聲中,更努力向前,也相信新嘉義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