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過世的李登輝總統曾提出《中華民國台灣》的主張,不過這在憲法上並沒有落實,也很難依據憲法修正之規定,對國號進行修改,因此《中華民國在台灣》其實的真正影響的是對於國民黨的圖騰=中華民國的國家名號所帶來的衝擊。蔡英文的《中華民國台灣》其實是在台灣族群對立的衝突之下所提出,而讓衝突的雙方雖然皆不滿意,但可勉強接受的政治性口號,但這同樣無法落實於法制面。

一、理性討論國名的空間已經成熟

對於堅持中華民國的外省第一代與外省第二代來說,中華民國是具有宗教上的意涵,因此,他們在面對被《主張台灣獨立的政治聲音》挑戰時,自然就會產生誣衊式的回擊。而這在將介石至蔣經國至李登輝的時代,就從暗中的反對與實際的鎮壓轉變成在政治上的對立,而這個對立(不同的兩個國號)是很難有交集的。但是經由多元文化的入憲,以及融合雙方有關國家之政治主張的非正式國名的出現,台灣獨立的主張者就轉變為使《台灣走上正常國家》的主張。顯然,隨著對中華民國具有強烈宗教感情的外省第一代與外省第二代的逐漸凋零與老化,台灣整體透過理性的對話來討論國名的空間已漸漸成熟,只是這不太可能由政黨主動提出,因為政黨為了選票,都不想去碰觸這塊議題。也因此,作者個人認為由台灣公共領域的空間=民間先來討論,或許是比較好的方法。

作者雖然不是中國史專攻,但為了解決台灣不可避免的問題,我倒想拋出自己的想法供大家來討論。

二、中華思想的產生

其實中華民國的國號是由革命黨的章炳麟(章太炎)所發明的,但中華思想在周朝時代即已形成。本來,漢民族是在黃河的中游地區開始經營農耕的,此時,北方有狄人,東方有夷人,西方有戎人,南方有蠻人。漢人一邊與這些人接觸,一邊發展農耕文化,而在西周時(西元11世紀左右)就具有文化上的優越意識,而把自己自稱為《華》或《夏》,而把自己的領土稱為《中華》。像這種把夷狄蠻戎認為是未開化、乃至野蠻的觀念就稱被為《中華思想》或《華夷思想》。中華思想後來因秦漢帝國的建立與發展,就越加固定。

三、阿Q精神產生的歷史原因

但是漢民族是以農立本的國家,在戰術上,始終不敵擅長騎馬的塞外民族。所以從五胡亂華以後,漢人有很長的時間斷斷續續被外族統治,唐帝國就是由胡人所建立,至宋朝時,中國史更清楚地進入異族《征服王朝》的時代。由於漢人武術不敵騎馬民族,所以經常被外族統治,然而這些外族由於農業耕作會帶來財富,所以就漸漸定居漢地,而與漢人互相融合。而從這個過程,我們可以看出阿Q精神形成的基礎。

「阿Q」這個詞被用來形容一種:自以為是、而在事實上能力比不過別人,或面對苦難、屈辱時的精神狀態,因為阿Q使用的是「精神勝利法」的慣性思維邏輯以便自我安慰,並找個自我感覺良好的理由,以使自己忽略難堪羞辱的處境;然而這就是不思反省、不改善問題所在的行為模式,這才是阿Q最嚴重的性格缺陷。在阿Q正傳中,有著如下的描述:「阿Q在形式上打敗了,被人揪住黃辮子,在壁上碰了四五個響頭,閒人這纔心滿意足的得勝的走了,阿Q站了一刻,心裏想,「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的世界真不像樣……」於是也心滿意足的得勝的走了。」

從這種敘述來看,由於騎馬民族最後都會在農業地帶定居下來,這就形成漢人以精神勝利法來把無法加以推翻的外族當做自己的兒子一般來看待,用以自我安慰,而認為騎馬民族早晚會被它們同化,而固執於儒家的教化思想,沒辦法想出打贏騎馬民族的方法與精神。

四、毛澤東改變阿Q精神的中國現狀-氣焰囂張的中國

毛澤東非常讚揚魯迅的思想,而他盡全力要改變中國人的阿Q精神。而這最清楚顯現出來的就是在延安時期的自力更生的想法,用游擊戰的作法打敗國民黨與美國的武器,到了鄧小平開放後,這就變成竊取他國技術壯大自己的手法。中國人在文化大革命時,被養成在嘴巴上咄咄逼人的個性,即使技不如人,也要在口頭上勝利,表示自己是不輸外人(古代的外族)的自尊人格。共產黨透過列寧式的手法,透過共青團吸收共產黨黨員,這是中國歷史上唯一僅見在意識型態上相同,而且組織嚴謹的集團,這就使中國共產黨非常有自信的認為他們可以透過情報戰、為達共產目標(將全世界共產化)而不擇手段的詐騙技術,並使用集團的武力讓中國人民唯共產黨是從。毛澤東改變中國人的阿Q精神,但是讓我們所看到的中國,目前就擺在大家的眼前。所以我想請問支持中華民國的理性支持者們,這種以自我為最優秀的中華思想所產生的現代中國,值得當我們的國名嗎?

作者:張正修/曾任考試委員、開南大學法律系系主任、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兼任副教授、台北教育大學文教法律研究所兼任副教授。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