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 19 日提出「晶片法案」( CHIPS plus ),預計將於下周通過。而台灣在半導體方面具有重大影響力,美國《金融時報》主編 Gillian Tett 表示,晶片在俄烏戰爭發揮重要作用,未來也可能成為地緣政治籌碼,但大部分由台灣製造的晶片卻面臨中國的威脅。

據《金融時報》報導,總部在美國的世界第二大半導體公司英特爾 ( Intel ) 首席執行官帕特·蓋爾辛格 ( Pat Gelsinger ) 曾表示:「在過去的五年裡,石油的位置定義了地緣政治,但晶圓廠未來也將成為新的地緣政治籌碼」。美國《金融時報》主編 Gillian Tett 分析,他所傳達的訊息即為「晶片是 21 世紀版本的化石燃料戰略」。

蓋爾辛格說,美國最初創造了半導體行業,但目前 80% 的生產位於亞洲,俄亥俄州共和黨參議員羅伯·波特曼也提到,30 年前世界上 37% 的半導體是在美國製造的,但如今只剩 12%,「而且走錯了路」。

因為成本較低,西方國家越來越依賴亞洲製造的晶片,波特曼指出,由於幾乎每個現代工業部門都需要可靠的晶片供應,僅 2021 年的供應鏈中斷就使美國當年的國內生產總值減少了 2400 億美元。 德克薩斯州共和黨參議員約翰·科寧評估,如果美國未來無法獲得先進半導體晶片的供應,GDP 可能會在一年內萎縮 3.2%,將會失去 240 萬個工作崗位,而三年多來,美國 GDP 可能損失超過 2 萬億美元,超過 500 萬人失業。

美國國會和最高管理層都開始警覺晶片依賴台灣的事實,而台灣正面臨中國的威脅,烏克蘭戰況也凸顯高度依賴台灣晶片可能造成國安風險。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Raimondo)警告,多達 90% 的尖端晶片要向台灣採購恐危及國安,因此美國國會正準備表決一項 520 億美元的「晶片法案」。

Gillian Tett 在文章坦言即使晶片法通過,美國短期內也很難達到「晶片自主化」。因為美國缺乏半導體人才,且成本較高,台積電集團創始人張忠謀就曾透露,美國台積電工廠的生產成本比台灣高出了 50%。

蓋爾辛格指出,目前美國和歐洲生產晶片的比例分別為 12% 和 8%,未來希望推動目標是美國生產大約 30% 的晶片,歐洲生產大約 20%,壓低從亞洲進口的晶片到 50%。

不過 Gillian Tett 認為晶片法案不會很快實現,但給投資者明確的信息:地緣政治籌碼戰會變更有趣,應該慶幸西方公司不依賴俄羅斯的晶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