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副市長黃珊珊最近頻為東區門戶計劃的廠商申請不到電力而炮打台電,此舉看上去是幫廠商爭權益,其實卻盡顯其格局還停留在「黃議員」時期,似乎忘記自己的副市長身分,甚至也不符合首都市長候選人該有的宏觀。

興建松湖變電所才能把更多電送進來

松湖變電所是內湖南港電力輸送關鍵設施,卻已延宕23年遲未興建。近年在市府大推東區門戶計畫招攬廠商進駐之下,許多廠商提出新申請需要用電,頭痛的是,台電不是沒有電,而是沒有松湖變電所就無法把更多電送過去!為了解決這些新申請的用電需求,台電只好拿出一個臨時應變的方案解燃眉之急。

所謂的臨時方案,就是用調度手段,挖東牆補西牆供電給新用戶,但調度終有極限,有電卻送不進去的情況下,為了不影響港湖原本居民商家用電權益,就只能講求先來後到,讓新申請的用戶乖乖排隊等待了。所以,臨時方案本來是沒辦法中的辦法,當然不完美,也絕非長久之計。

只會幫廠商炮打臨時方案是議員格局

黃珊珊不去看問題主因(松湖變電所遲未興建),卻把精力和時間放在炮打台電的臨時方案上,表面看來是在照顧東區門戶計劃廠商的短期利益,但副市長職責應該要解決根本問題,作為市長候選人更應提出能長久可靠供應該區電力的辦法。黃珊珊明知唯一解方就是興建松湖變電所,為何迄今沒有表態支持?

她曾說:「101年到105年,台電就松湖變電所提了4次都市審議,當時我還是內湖南港議員,在地居民還認為台電都沒有好好跟他們溝通。」由此可見,該區部分在地居民的反對,是她到現在仍遲遲不敢支持松湖變電所的主因。

支持長久可靠的電力解方才是市長格局

柯文哲說「作為政府,要有勇氣去做該做的事」、「很多事情訴諸專業講清楚就好,照科學來我們都會支持,不要民眾一抗爭就躲起來」。黃珊珊在內湖南港區當了五屆市議員,市議員是小選區,自然就習慣認定該區「在地居民」是她的選票主力;但若想作為一個市長,該如何看待幾個區「在地居民」的意見呢?在地居民的意見能無限放大當作台北市民的意見嗎?

答案很清楚,港湖市議員參選人或許在意那一、二百票而會選擇站在「在地居民」的立場反對松湖變電所;但市長參選人的格局不該只有這樣,應該顧及台北市整體的利益,想辦法解決台北市電力輸送到達上限的根本問題,勇敢表態支持興建松湖變電所。

選舉需要炒話題,但對於市政發展有重大影響的設施應如何看待,是回頭當個港湖市議員,還是成為一位夠格的首都市長候選人?

黃珊珊,妳的選擇是什麼?

文/吳思潔(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