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最大的國防新聞有兩則:
一是國造防禦潛艦(IDS)第一艘原型艦,預定明年9月舉行下水典禮的目標可望達成。建造團隊指出,相較國軍現役的荷蘭製「劍龍級」潛艦(Zwaardvis-class submarine)「海龍號(SS-793)」、「海虎號(SS-794)」,IDS的性能約領先其10年。
二是本月11日下午,美軍P-8A反潛機在恆春西方70浬(約130公里)處海域,「迫近」解放軍「054A型」飛彈護衛艦「黃崗號(舷號577)」,傳遭該艦以「廣播驅離」方式要求美機與該艦保持距離。

先講國造潛艦「性能領先10年」一事,回頭Google相關新聞,發現最早揭露相關訊息的是國內規模很 的平面媒體,其中不知是其新聞來源「建造團隊相關人員」或是記者一時筆誤,將「海獅號(SS-791)」列入「劍龍級」(海獅號應為美軍1945年服役,後經水下推進能力改進計劃GUPPY,統稱為茄比級),但瑕不掩瑜,討論的重點在於2023年下水的潛艦,性能只比1980年代的「劍龍級」領先10年,換句話說是「落後30年」?這樣的說法實在有些令人沮喪!

撇開「國際政治現實」與「國內政治角力」,純就軍事來看,要「從無到有」打造一艘屬於自己的潛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人認為原型艦預算一共編列新台幣493億6170萬元預算,結果只造出1990年代的潛艦,覺得「太貴」、「不值」。筆者倒認為這是一筆必要的投資,該關心的是這艘原型艦的安全性,在造艦過程中我們學到些什麼,以及第2艘國造潛艦能有什麼樣的進步3大重點。

潛艦不管再先進,能沉得下去還要能浮得上來,事關數十名官兵生命,幾十個家庭,半點馬虎不得;其次,根據建造團隊的說法:許多最新的水下先進科技,原型艦並未採用,但有保留提升的空間,後續量產可以再納入;台灣第一次造潛艦,不只外層艦殼打造有一定難度,就連各式重要裝備籌獲都很困難,又沒有可模仿對象,只能自行研究設計,未來能夠納入新科技,能再進步,這就是「繳學費」從做中學,這沒什麼不對、沒什麼不好,至於學費高昂比學不到東西看來次要多了。

總有人說軍購買來,又快又好。首先如果軍購容易買到,我們的海獅、海豹也不會70高齡還要擔負訓練艦的重任,我們的海龍、海虎也不會服役35年還沒有「學弟」;其次,軍購買來,技術、物料件都在人家那裡,受制於人是一回事,急用時遠水難救近火又是一難處。所以,自已來比較實在。國造潛艦從無到有,所有參與成員值得肯定,蔡英文總統的意志與決心,更令人欽佩,就如同年底選舉,堅定在某些縣市提名某些人一樣。「先求有,再求好」,一步一步穩紮穩打,筆者直心覺得不必在「領先10年」這種細微處做文章。

再說到有民間臉書粉專稱在7月11日下午13時30分的國際海空緊急通話頻道錄音,發現美軍P-8A反潛機「迫近」解放軍艦一事,筆者回到所稱「台灣西南空域」臉書粉專中並未尋獲該則發文,只有該粉專回覆軍事專家引用美國《新聞週刊》(Newsweek)的一段文字:「在恆春收到海對空的121.5廣播,這是有多近?不過那幾天無線電傳播確實不錯,連在廈門塔台的頻率也收到了準備落地廈門機場的民航機訊號」,似乎對於「距離」問題有所疑義,再回到《新聞週刊》當則報導,確實有「11日下午13時30分左右」的字樣,但沒有指稱「恆春西方70浬」。

經Google「恆春西方70浬」,發現僅出現在某單一網路媒體新聞,從內容中大概可知是記者「台灣西南空域」粉專經營者處採訪得知。該報導中寫道:「台灣西南空域粉絲專頁版主許耿睿並指出,恆春能收到共艦海對空廣播,已經代表距離很近了,黃岡號飛彈護衛艦在70浬只要一按按鈕,對國軍來說,已經是以秒計算的反應時間了」。無論如何,看來情勢相當緊張,但國防部除例行公布西南防空識別區「即時軍事動態」外,並未對其他海空域解放軍機艦動態有所說明,只是每次被問到時都表示「一切都在嚴密監控之中」。

引用《新聞週刊》報導的《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張競在臉書貼文上表示:「現代社會大眾拜各項海空航運活動AIS與ADS-B資訊網站之賜,早就是『人人都是狗仔隊,個個皆開自媒體。』國安系統早就無法隻手遮天,透過管控海空機艦活動資訊進行政治操弄。適當完整呈現實際狀況,雖有曝露海空監偵作業能量顧慮,但對於提醒社會大眾須有憂患意識相當重要」。但時隔超過24小時,國防部還是沒有任何表態。這有兩種可能:一是不好說,二是沒這事。

「不好說」可能顧慮民心士氣反應,在當下緊急處置後無慮,危機已然解除狀況下,國防部內部列為案例研討,或許是國安高層考量的重點;「沒這事」則必須想到,為什麼黃岡艦發出迫近警告,東部戰區、解放軍,甚至官媒沒拿來做文章?為什麼美軍第7艦隊也沒出來說話?美國媒體反而用的是一段民間臉書粉專的側錄?筆者當然不認為有虛構的可能,但是或許不如報導中所描述的緊張?地點可能也不在台灣周邊?只是太多「想當然爾」的推理、「腦補」?那要國防部說什麼?國防部就算據實以告,您是不是仍在心裡打個問號?

「懷疑」當然應該、可以、也是正常的行為,但在國防事務上,除非能有明確的事實證據,否則憑張三李四隨便說說就大做文章,恐怕也不是合理的做法。特別是國防牽涉、考量的層面非常地多,筆者以為「信任」反而是比較好的方向。筆者不是「保皇黨」,對「國防布」許多做法也有諸多意見,但在這兩件事上,筆者主張「就事論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