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經濟發展非常順利。在政府當中主掌經濟政策之擬定等等的國發會在時隔11年之後,發表2021年的經濟成長率為6.5%,將過去的最高成長率加以刷新。每一個人的GDP(國內總生產)首次超過三萬美元。依據行政院與智庫的預測,今年(2022)年預估的成長率是3.2%-4.1%。平均每一個人的GDP 超越韓國被認為應是確實的。

根據世界通貨基金(IMF)以平價購買力來計算,台灣每一個人的GDP 在2021年是次於瑞士與美國而居於第三位,超過《包含日本與韓國在內的OECD加盟國38個國家的大半國家》。展望台灣整體的經濟規模,在2023年,台灣應該會回到世界的20位以內。

一、出口與投資順暢、物價與就業安定

台灣經濟的發展很順利,從各種指標來看,是很清楚的。2021年,推動台灣經濟發展的引擎是外需。根據國發會的發表,2021年,出口訂單的額度與2020年相比,增加了26.3%,是6741億3000萬美元,是史上最高。出口額增加約30%,是4464億5000萬美元。今年1月至5月,出口訂單的額度與2021年同期相比,增加了9.5%,是2804億6000萬美元,至於出口額增加約20.1%,是2044億8000萬美元。

在國內投資方面,投資非常活躍,根據行政院的資料,民間與官方在固定資產形成之投資額度,與去年、前年相比,增加約15%。特別民間的設備投資在實質上,與前年比,增加約19%。台積電等半導體各個大廠的設備投資持續旺盛,而帶動了相關產業的投資擴大。

投資興盛的不只是半導體,行政院認為:中國台商的回國投資與各大通信公司建設5G網路、海上風力發電與太陽能等再生利用可能的能源發電設備擴充、各海運公司強化輸送能力等,都是投資很大的推動力。在烏俄戰爭以前,世界各國的物價持續上升,而台灣的物價穩定。2022年5月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與前年同期相比,上升約3.39%,除了生鮮食品與能源之外的消費者物價指數是上升2.6%,這與美國等各個國家相比,是相當不錯的。

台灣政府的財政收支,在2021年是連續四年有1000億元的黑字。

二、平民的實際感覺與經濟成長有差距

台灣經濟在數字據上,看起來是不錯的,蔡英文總統在5月也說:「今年台灣的GDP在經過19年後要趕上韓國。」但是,特別冷漠的空氣卻似乎在擴大之中。

對於一般平民來說,人們似乎缺乏富裕的實際感覺。如同一部分的媒體所形容的,「最近這兩年,假如是出口相關的企業與證券投資人、不動產所有人的話,是像天堂一般。但是如果是飲食業的老闆、承租公寓者、沒有副業的薪資生活者的話,卻好像是掉入地獄一般。」受到好景氣的恩惠的人是偏於一部分,而且越來越嚴重。台灣人壓倒性的多數嚴重地感覺到所得差距的擴大,這從民意調查的結果就可以清楚知道。台灣民意基金會在2022年1月的民意調查中,對於「你對台灣的貧富差距問題認為嚴重嗎?」的題目,回答非常嚴重的有40.8%,回答嚴重的有38.4%,合計是79.2%。回答不太嚴重的、一點也不嚴重的合計16,7%。對於台灣人來說,所得差距可以說已經是常識了。

根據國發會的資料,所得差距的距離是比較緩和,但是年年惡化,假如依所得階層之別來比較最高的20%的階層與最低的20%階層,在2020年,兩階層一戶的差距是6.13倍,而個人的差距是3.84倍。1976年時,一戶的差距是4.18倍,顯然差距越來越大。

如果以顯示所得不平等的吉尼(Gini)係數來看,一般來說,係數越靠近1,所得差距就擴大,如果超過0.5,差距就需要矯正,而台灣已經是0.35,雖然速度緩慢,但惡化在持續當中。

三、產業的「M型化」是使所得差距固定的原因

被指為台灣的所得差距擴大的背景是台灣產業與薪資的「M型化」。半導體、腳踏車、網路(internet )、網路安全(cyber security )從海外的訂單是不斷,投資也在擴大。但是,傳統產業與服務業的景氣是低迷,薪資也低迷。像「M」這個字一般,兩邊聳立的結構就固定了下來。

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的資料,2021年,台灣每一個人的平均薪資是55754元,這不算壞,但是和一般平民的實際感覺是有相當大的距離。根據1111銀行的資料,這樣的薪資是被半導體產業等台灣的頂尖薪資給拉上去的。

根據1111銀行的資料,在2020年,所有就業者的月薪的中央值(median)大約是42000元,但就業者半數的年收入不到51萬元。這個統計是靠近一般平民的實際感覺。

而且台灣的薪資有很大的地區差異性。在各縣市,平均年收入最高的是新竹市97萬2000元,第二位是台北市86萬3000元。第三位是新竹縣85萬8000元。其他縣市的平均年收入是不到70萬元,10個縣市在60萬元以下。

在薪資上居於首位的新竹市是台積電之所在,與首都台北市相併遙遙超過其他縣市,這很清楚地是與產業結構有關。偏向於高科技製造業的產業結構的「M型化」就帶來地區間的差距。

產業結構的M型也在勞動時間的差異性顯現出來。2020年的1至3月的第一季,製造業比起服務業,其勞動時間是做了將近兩倍的工作。即使在2021年,服務業與製造業的每月勞動時間有將近15小時的差異。

而且台灣偏重高科技製造業的速度是在加快。因為美中貿易大戰與新型冠狀病毒的感染擴大,台灣高科技製造業在世界的供應鏈當中所占的地位提升,更因此而吸收更多的人與資金。

政府把台積電等半導體產業稱之為「護國神山」,而給與特別對待。但是這種偏差不只是對於國民所得會帶來影響,對於台灣經濟的脆弱也會帶來影響。

四、台灣經濟發展的瓶頸

中華經濟研究所的官網中有說:台灣每一個人的GNP 超過韓國雖然是可喜可賀的事,但是並沒有保障可以說台灣可維持領先的的地位。

中華經濟研究所認為韓國經濟與台灣相比,其支撐經濟的基礎比較廣,台灣只能夠依靠半導體、IT產業,而韓國可投資的地方則富於多樣化,例如:汽車、生物科技、電影與音樂等等文創產業。

即使是對於東南亞的ASEAN各國的投資,韓國也是走在台灣的前頭。台灣如果不擴大投資至半導體與IT產業以外的領域,則很快會造成韓國的逆轉。

在台灣的經濟當中,產生GDP的七成是占就業人口60%的服務業,但是台灣的服務業受到政府種種的管制,而被阻礙了成長。台灣的儲蓄有10兆元新台幣,保險公司所具有的資金也超過20兆元新台幣,但是錢都流到不動產與海外的證券投資,對於沒有什麼利益的服務業,資金並不想轉到這邊。

而且,即使在服務業,也有必要去推DX(digital transformation ,作者註:不只是活用大數據與AI及IoT的數位技術以改善業務過程,同時改變產品與服務、事業經營模式等,改革組織、企業文化與風格,以確立競爭上的優勢之意。),提高附近價值而使其能帶動薪資的提高。例如像老人照護,如果能夠推翻傳統的從來的老人之家之形象,提供向高級旅館的服務,而提高產業的附加價值的話,醫療機器產業的發展、心理諮商、管理營養師等活躍的場所就會寬廣起來。

五、結論

地方選舉即將到來,由於國民黨的內部呈現各種分裂,加上其內部很多人跟中國關係密切,所以在選舉上,常常幫了民進黨忙。但是民進黨如果只考慮選票而只單純思考把國民黨變成是民進黨的吸票機,這未必是台灣之福。民進黨有必要將台灣各種產業高度化,以使國家發展,並使國民所得差距拉小。只是忙於選舉的民進黨,會認真思考這些問題嗎?希望本文能帶給民進黨刺激。

作者:張正修/曾任考試委員、開南大學法律系系主任、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兼任副教授、台北教育大學文教法律研究所兼任副教授。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