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駐美大使秦剛昨(3)日在亞洲協會德州分會講話時指出,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上周發表的對華政策演講,核心要義就是美國要集中全部力量同中國開展全面、激烈的戰略競爭。秦剛認為,這暴露出美國對時代、對中國的嚴重誤解、誤判,「凸顯了中美雙方在一些重大問題上的分歧。」

根據中國駐美國大使館公布的秦剛講話全文,秦剛表示,中美關係正面臨空前複雜嚴峻的挑戰,兩國正處在新一輪相互發現、認知和調適的過程中,「這不僅事關兩國17億人民的福祉,也事關世界和平與繁榮。」秦剛提及,今年是前美國總統尼克森(Richard Nixon)訪問中國50周年,「當年中美隔絕敵對,兩國間的深刻分歧遠超過今天,而兩國老一輩領導人以非凡的智慧和遠見,就一些根本性問題進行 『哲學探討』,為兩國關係打破堅冰找到正確方向。」、「今天,我們同樣需要回歸初心和原點,釐清幾個根本性問題。」

1972年2月21日至28日,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森(Richard Nixon)接受時任中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的邀請,訪問北京、杭州和上海。此次尼克森訪華標誌著相互隔絶長達25年的兩個國家雙邊關係進入新階段,「中美邦交正常化」邁出重要的一步;這是歷史上美國總統第一次訪問當時仍被認為是敵對國家的中國。此外,尼克森在北京期間,也與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在中南海會面。1972年2月28日,《 中美上海聯合公報》發表,宣佈中美兩國關係走向正常化。而尼克森稱此次訪問為「改變世界的一周」,他和毛澤東握手的瞬間,被視為全球歷史轉折點的標誌。

在當選美國總統前,尼克森早已表達對於改善中美關係的態度。當時美國只承認中華民國作為中國的合法政府,並沒有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係。在尼克森首任任期初期,尼克森和其國家安全顧問季辛吉(Henry Kissinger)開始向中華人民共和國示好,表達了期望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改善關係的願望。

經過中美雙方反覆的相互示好之後,季辛吉秘密訪問了北京。在北京,季辛吉會見了周恩來。1971年7月15日,尼克森宣布他將在次年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1972年2月21日至28日的訪問,尼克森在過去的20年內,首次向美國民眾展現了當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而在為期一周的訪問中,尼克森和他的最高級幕僚與中國政府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其中包括會見毛澤東。」

尼克森的此次訪華有著深遠的影響,也極大地改變了正處於冷戰時期的世界格局,形成了美國聯合中國對抗蘇聯的局面。從此以後「尼克森在中國(Nixon in China或Nixon goes to China)」變成了一句美語俚語,表示政客採取了一個意料之外的行動。

對此,秦剛提出三個問題:「我們今天所處的是什麽樣的世界?」、「中美作為兩個大國應該如何建設好自己的國家,並且為世界的和平與繁榮作出貢獻?」及「什麽才是中美正確的相處之道?」秦剛提及,那種與少數一些國家聯盟、遏制打壓另一些國家的做法,那種以意識形態劃線、渲染「民主與威權對決」的做法,那種把自己的價值觀和意志強加於人的做法,只會嚴重撕裂這個世界,制造無窮無盡的禍端。

秦剛接著提出,中美應該「公平地比一比」,「怎麽把國家治理得更好、讓本國人民安居樂業,怎麽為世界經濟增長提供更大動能,怎麽為應對氣變和抗擊疫情提供更多公共產品,怎麽為解決地區熱點問題提供更好方案,而不是比怎麽遲滯對方發展、怎麽干涉別國內政、怎麽脫鉤斷供、怎麽修築小院高牆。」他強調,以全面、激烈競爭定義和主導中美關係,只會導致對抗甚至衝突。

此外,秦剛重申,台灣問題是中美關係中最重要、最敏感、最根本的問題。一個中國原則是中美關係的基石。他說,台灣早在近1,800年前就是中國的一部分,比美國建國早1,500多年。美方應該恪守它在中美三個聯合公報中就台灣問題所作鄭重承諾,而不是不斷虛化、掏空一個中國原則,支持縱容台獨,搞「台灣地位未定論」,製造台海局勢緊張,危及地區和平穩定。

最後,秦剛指出,布林肯表示,美國不尋求並決心避免衝突或「新冷戰」、不尋求阻止中國發揮大國作用、不阻止中國發展經濟和促進人民利益,希望同中方加強直接溝通和建設性接觸,歡迎中國留學生,不會歧視中國公民。中方重視上述表態,希望美方採取實際行動,與中方相向而行,為穩定和改善中美關係作出積極努力。

1972年2月21日,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森(Richard Nixon,右)與前中國領導人毛澤東在北京會面,握手寒暄。   圖:達志影像 / 美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