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台灣本土疫情爆發,台北市長柯文哲拋出「軟性封城」,以急性床位最極限開到25%,若超過上限就停課、停止餐廳內用並暫停八大行業。 但國民黨智庫、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今(28日)舉辦座談會期間, 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王任賢直指,要把25%的病床占滿是不可能的,「軟性封城」只是一種政治宣傳、恐嚇人民的口號。

面對台灣面臨與病毒共存的挑戰,王任賢表示,他個人覺得醫療量能、公衛量能不會面臨崩潰,而且可能都不會發生。王解釋,要計算醫療量能有的是看急診室篩查的狀況,也有人是只看隔離病床,認為台灣只有1萬張隔離床,這些都是錯的,當大疫情起來,計算醫療量能應該要用全部病床的30%來算,這是過去從SARS得到的經驗。

王任賢說明,每張病床用7天至14天來算,每天約可供3600至7200位病人使用,再將床位換算成Omicron的死亡率0.03%,每天要有1200萬至2400萬例確診數,這樣來算的話,醫療量能永遠不會不夠。也就是說,柯文哲的軟性封城是永遠不會做的,要把25%的病床占滿是不可能的,所以那只是一種政治宣傳、恐嚇人民的口號。

王任賢表示,公衛量能也一樣不會崩潰,公衛就是一個沒有量能的單位,一般衛生所只有2至3人,人力本來就不足,所以公衛要的是簡化流程,不要給公衛那麼多的疫調,應該讓他們多點時間去做疫苗施打、衛教等其他事情。因此,對於醫療量能來說,要確保病床不要被輕症占據,而公衛則是要簡化流程。

台北市議員張斯綱表示,對於被隔離者來說,縮減隔離期間是個好消息,但台北市政府的配套措施很多沒有做得很好。例如他在隔離的第5天才接到防疫計程車的電話,要去做PCR檢測,但他人在台北市的士林、北投區,卻要到仁愛醫院做檢測,而不是去較近的陽明醫院,原來是因為接觸者周玉蔻是在大安區的緣故。

張斯綱接著提到,現在是「3+4」措施,那是不是密切接觸者的居隔就不要再做PCR?柯文哲回答說是,改用快篩試劑代替PCR,但像他臨時被通知需返家隔離,但並沒有提供快篩試劑,導致政策的執行面上造成很大的落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