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亞入歐」是福澤諭吉的名言。我們受中國文化影響而去解讀,已被嫌棄的心情、本能式的反對他的說法。近年來,有許多人從與中國接觸的過程中反省,看到中國文化很多劣根性的反應,逐漸理解「脫亞入歐」的深層意義。進而慢慢接受福澤諭吉的論述。在俄國入侵烏克蘭後,看到中國舉國一致的表現,藍軍從學者、媒體到一般支持者的反應,讓我更深深反省「脫亞入歐」。而我把重點放在「脫亞」。

蘇永欽的「這場戰事的道德三問」(https://www.storm.mg/article/4226064)」不是孤例。許多藍軍的論點都這樣。我們可以在藍色媒體上看到這樣的文章充斥。也因此蘇永欽這文僅是這類文章當中,比較原則性、代表性的作品。

實際上,我乍看之下,也認為他的論點有成立之處。從權謀、自身利益的角度,的確可以得到這樣的思考論述。但深省之後,我發現這個角度有幾個缺點。1.當你是弱者時,你只有採取避免被入侵、羞辱,卻無法得到幫助。因為你並不會想到別人的苦難,只想到自己避禍。2.不是以群體生活的角度去思考整體利益下的個人,你的思考中沒有別人,只有自己。你在群體中依舊只有自己。3.你的行為準則只有目前的利益,沒有原則。

然而我剛看蘇永欽的文章,會產生認同的想法,固然與我本能要保護自己的思考方是有關係,但也與我環境中充斥這種想法的因素很多有關。我之所以沒有陷入那個思考,乃是1.長期反共、反蘇教育所產生本能性的反對蘇聯、俄羅斯與共產主義。對他們揮軍擴張在第一時間就採取反對的立場。2.我臉書群組裡,有很多人和我的想法一樣,也和我一樣從臺灣自身需要國際協助的思考下,認為我們應該協助別人。而若在偏藍軍的環境中,一群人認為協助我們的是俄羅斯,我真的會那麼認為「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是邪惡」的嗎?

我們的文化到底欠缺什麼呢?一種根據自由、平等與博愛為原則,經過徹底思考過產生的新道德、新社會道德。自由、平等、博愛近代化國家發展之的產物。根據某個原則「徹底思考」則是歐洲文化的產物。在東方,要不是沒有,就是極端欠缺。甚至在本能上就反對這些東西。 

為什麼我們需要這些東西呢?因為他創造出來的社會與環境,就是我們喜歡的環境。這就是我們要建立的社會與國家。從我們生活環境中遇到問題的反應就可以瞭解。我們在遇到問題時的解決方案,很多都逐漸不採取傳統的方式,而改採吸方的方式。例如我們不喜歡在公園亂丟紙屑、亂摘花。我們容忍公園裡做體操時放音樂,卻希望他小聲一點。尊重別人的選擇,減少對別人的干擾等。甚至走路靠右走,過馬路看紅綠燈等,這些多是西方文化內化在我們身上的表現。

你或許會認為這是東西方都有的生活規矩。不是。這些規矩是建立在1.集體行動所展線的規範。2.理性化選擇的結果。3.人我互動後產生的自知與規矩。前兩點是社會互動的結果。第三點則來自對人的尊重與反思,不是來自權力規定的上下關係。我們可能因為規定而遵守規矩,一如軍隊活動,但來自自我反省出現的集體節制,卻不是我們文化的主要特徵。

這種東西方文化的比較與改變,不是明顯且尖銳對立,卻可以從生活裏流露出來。蘇永欽留學德國,接受過西方的法律學教育。理論上他應該知道國際互動的入侵者的法律關係,而法律教育強調的公平正義,應該也會在他的論述中展現。然而他的「這場戰事的道德三問」卻一點也沒有法律,更沒有公平正義的概念。他是篇很東方的文章。類似「蘇永欽們」的現象在東方所見皆有。而沒有留學西方、身受中國文化影響的藍軍,那樣的現象就更強烈了。

我固然在這次俄國入侵烏克蘭戰爭,表現的很「入歐」,但我不太敢確定若下次美國沒有理由的入侵某個國家,我是否能秉持西方自由、平等、博愛的精神,以遵守某個原則徹底思考之後,做出符合我目前堅持的價值判斷。因為我還在「很亞」的環境,我還沒有脫亞。

「脫亞入歐」不是空間概念,而是文化的概念。他精準的解讀:脫離東方文化,進入西方文化。

 文:林修正 /退休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