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安全理事會25日在紐約開會,討論以最強烈言詞譴責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並求俄羅斯立即停止對烏克蘭使用武力,無條件撤出國際認可的烏克蘭領土,並撤銷俄羅斯對烏克蘭東部2個分離共和國獨立的承認。表決結果,俄羅斯1票反對,中國、印度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等3國棄權,其餘11個國家全部贊成。由於身為常務理事國的俄羅斯擁有否決權,這項提案失敗並不意外,但美國《新聞週刊》(Newsweek)今天(1日)分析,美國的亞太、中東政策是導致3國棄權的主要因素。
Newsweek逐一分析棄權的3國為什麼在烏克蘭問題上不支持拜登反對俄羅斯。首先提到印度,《新聞週刊》指出儘管華盛頓近年來努力向印度「討好」,希望能在亞太地區對抗北京,甚至拉起Quad「四方安全對話」圍堵中國,但印度與莫斯科的長期夥伴關係,包括武器系統,使得雙方成為親密盟友關係。譬如印度購買俄製S-400導彈系統,就顯示兩國關係不是美國可以輕易撼動,雖然美國對印度並沒有像同樣購買S-400的土耳其祭出制裁,但專家認為僅是因為印度對美國有戰略地緣政治的重要性,而非真正的友好。
至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在美國「停滯」出售F-35戰機後,除轉向法國購買飆風戰機,還向中國購買高教機,似乎都有向美國「報復」的意味;而促使阿聯決定不干預俄羅斯在烏克蘭的行動,Newsweek認為「華盛頓努力將外交政策重點從維護中東安全轉向在亞洲對抗中國」,而削弱了美國與阿聯之間的關係。報導中還引用阿聯外長阿布杜拉(Sheikh Abdullah bin Zayed Al Nahyan)談話,認為「亞洲絕對是未來」,並稱「更少的美國可能會轉化為更多的中國」,認為美國的亞太政策是在維持獨霸地位,未來可能對向任何崛起的國家。
而雖然美國呼籲中國利用其對莫斯科的影響力來緩和戰爭的危機,但美中關係緊繃卻是現實,雖然北京在安理會中選擇棄權,但中國官員公開表示導致俄烏開戰的主要核心因素是北約擴張和美國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對於外界有將烏克蘭與台灣情境類比的看法,《新聞週刊》強調:俄羅斯對烏克蘭的態度與中國對台灣的態度之間「沒有可比性」,台灣官員也試圖淡化這兩種情況之間的關聯;但專家直指:華盛頓對台灣的態度影響了北京在歐洲的立場,美國圍繞中國的高頻率敵對軍事行動,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中國對包括北約擴張在內的美國國防政策的消極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