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總統普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於昨天(21日)晚上突然發表全國電視演說,隨後簽署法令承認在烏東地區烏克蘭分離分子所建立的「頓內次克人民共和國」(Donetsk)與「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Lugansk),並以維和名義隨即派兵進入這兩個地區所在地頓巴斯。普丁總統此舉宣告正式舉兵進入烏克蘭,為歐洲地區情勢投下震撼彈,因為就在不久前普丁總統與法國總統馬克洪會面後,馬克宏總統宣稱已說服普丁總統停火,然而俄羅斯卻很技巧性的透過承認烏東地區的親俄勢力建立的國家,得以維和名義派兵進駐,而原本同意舉辦的「美俄峰會」,在俄羅斯入侵的情況之下,可能被迫取消,進而使情勢升高。而聯合國安理會隨即於21日晚上召開緊急會議討論烏克蘭情勢,國際上對俄羅斯此舉一片譴責,馬克宏總統也抨擊普丁總統違背承諾,並呼籲歐盟制裁俄羅斯。
「頓內次克」與「盧甘斯克」分別位於烏克蘭東部與俄羅斯交界處,人口300多萬,以俄語為主要語言,原本為烏克蘭的兩個行政區,2014年2月烏東「頓巴斯戰爭」爆發後宣布從烏克蘭獨立出來,兩個地區平時都仰賴俄羅斯的援助,並從俄獲得大量的資金與武器;而「頓內次克」與「盧甘斯克」兩個行政區獨立後一直呼籲俄羅斯承認渠等國家地位,但是普丁總統為保留與北約陣營斡旋的戰略籌碼,一直遲遲不予承認。如今隨著烏克蘭與烏東地區的分離分子軍事衝突不斷,加上北約一直不斷的東擴,俄羅斯選擇在此時正是承認,意味著「明斯克協議」已經不起效用,同時隨著俄軍正式進入烏東,增添了烏俄全面爆發戰爭的風險。
俄羅斯的主動出擊
俄羅斯是歐亞大陸最大的陸權國家,而「現代地緣政治學之父」的麥金德(Halford J. Mackinder)在 1904 年發表「Geographical Pivot of History」(歷史中的地理樞紐)論文,一文中把當時蘇聯管轄的中北歐亞,定義為「樞紐地區」(Pivot Area),亦即「心臟地帶」(Heartland),並認為哪個國家能控制資源豐富又遠離海洋的「心臟地帶」,就可稱霸歐亞大陸,成為陸地強權。然而蘇聯解體之後,其成員國紛紛獨立,並且投入資本主義西方陣營的懷抱,北約為了進一步遏制俄羅斯,於是積極的東擴,於是烏克蘭的戰略位置因位於俄羅斯與北約陣營的戰略前緣而顯得重要,所以只要烏克蘭加入北約,對俄羅斯來說等於是兵臨城下,在地緣安全與利益承受相當壓力;再者,以美國為主的西方陣營近年在歐亞大陸的縱橫捭闔,尤其是美國以「印太戰略」圍堵俄羅斯在遠東的海權發展,在西方則以「北約東擴」對其實施圍堵與遏制;三者,隨著中國的強勢崛起,在新冷戰時期已取代了原冷戰時期的蘇聯,於是與過去超級強權的地位相較,自然會產生戰略焦慮。因此俄羅斯自認「攻擊是最佳的防禦」的戰略驅使下,「主動出擊」既能保全地緣安全與利益,又能與美中兩國一同競逐爭鋒。
烏克蘭或自此動盪不安
如上所述,烏克蘭位於俄羅斯與北約的戰略前緣,從歷史上來看在地緣上位於戰略前緣或是交界處向來東是兵家必爭之地,為當事國將因為各方勢力的介入導致國內政局動盪不安,烏克蘭就是典型的例子。如果波蘭未加入北約,烏克蘭的位置或許不那麼敏感;再者,普丁總統在21日晚上的談話一開始強調,烏克蘭是俄羅斯歷史、文化、精神世界不可分割之一步,但是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則反駁說那是一百年前的事了,並且強調拒絕領土遭到分割,同時繼續爭取加入北約,普丁總統與澤倫斯基總統的談話顯示兩者沒有交集,所以普丁總統為了確保俄羅斯的安全進軍烏克蘭,只要烏克蘭沒有放棄加入北約,北約組織也沒有明確承諾不會繼續東擴,那麼普丁總統操弄烏克蘭的議題就不會終止,也就是說烏克蘭從此或將陷入動盪與國家分裂的狀態。
普丁總統的如意算盤
對普丁總統而言,烏東地區的親俄勢力就是其操作的最佳籌碼,持續煽動烏東地區的親俄勢力製造動亂或發動「代理人戰爭」,擾亂烏克蘭政局,就能遲滯影響其加入北約組織的進度,此外更可以烏克蘭境內動亂或內戰影響俄羅斯安全為由,揮兵西進正式佔領烏東地區,將烏克蘭永久分裂或是成為進俄羅斯一部份,屆時歐洲的安全版圖將因俄羅斯勢力的西進而遭到擠壓。
西方的經濟制裁效果有限
經濟制裁向來是西方國家對反對份子最常祭出的手段,但是很不幸的根據統計1914年至2008年國際上共有200次的經濟制裁案,但是其中只有13次達成目標,其餘的都是無疾而終。從歷史實證上來看,經濟制裁的效果實在有限,有如二戰時期,台灣是同盟國經濟制裁的範圍,可是只要縮衣節食,加上配給得當,一樣能夠度過;同樣的,在對過去北韓、伊朗、俄羅斯的經濟制裁同樣沒有達到目的,或許被制裁對象國內經濟情勢可能不佳,但是關起門來勒緊腰帶一樣可以度過危機,通常若干時日後將淪為象徵性質,而制裁國家也都會自行宣布由於制裁效果已經達到而宣布解除制裁,況且這種手段用多了也降低美元的影響力,可說是「雙面刃」,因為被制裁國家將會採取預防措施,減少以美元清算而發展其他貨幣的清算機制,如果規模大了對美國將得不償失,如今的中國也就是因為自身的貿易量依靠美元清算對其國家經間全風險過大,而積極發展人民幣的清算制度;再者,中國是俄羅斯的戰略協作夥伴,中國當然不會乖乖支持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制裁,那對俄羅斯的傷害就沒那麼的嚴重;此外,俄羅斯憑藉地大物博,以及掌握全世界最為豐沛的天然氣、高達世界第四全球稀土產量與用於製造晶片的稀有元素「釕」,如果採取鎖國政策基本上不用仰賴外援尚可自給自足,並能影響全球的供應鏈,屆時只要保持「戰略忍耐」,這場博奕未必會屈居下風。
台灣應同島一命緊密與美日鏈結
誠如普丁總統21日晚間發表電視演說中,再次談及去(2021)年7月的「論俄羅斯人與烏克蘭人的歷史統一」的論調:「烏克蘭對我們來說不只是一個鄰國,更是我們歷史、文化與精神空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恰似與中俄領導人今年2月4日北京冬奧期間發表的中俄聲明所重申的:「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謀而合,當然引發世界輿論將台灣與烏克蘭相提並論,咸認今日的烏克蘭將是明日的台灣。其實此乃引喻失義,因為台灣與烏克蘭的地緣狀況或有類似,但是國情發展大不同,因為全世界如果缺少了台灣得天獨厚的「地緣價值」、「科技價值」、「民主價值」及「防衛價值」等四大優勢,將起翻天覆地的變化,且這種變化是未知的、令人恐懼的。所以台灣的安全存在對世界是不可或缺的,因為台灣是全世界的戰略資產,台海問題也是全世界的問題,所以才有這一年來美日同盟為首的西方民主國家多次公開宣示的「台海和平穩定的重要性」。
此外,俄羅斯先行策動烏東兩省叛亂為其「戰爭代理人」,再以弭平藉口入兵烏東,讓俄羅斯有了「師出有名」的藉口;因此今日烏克蘭的情勢正可給同是地緣政治博弈下的台灣引以為鑑。所以台灣一定要凝聚向心,保持內部的團結,不能陷入動亂,以免成為下一個烏克蘭,讓中國仿效俄羅斯,假借「一個中國」之名,行「武統台灣」之實;也唯有台灣軍民「全島一命」發揮「同仇敵愾」的精神,並能審時度勢地運用「地緣價值」、「科技價值」、「民主價值」及「防衛價值」等四大優勢與美日等西方民主國家緊密的鏈結,以突出在印太地區的價值與關鍵作用,才能確保國家的長治久安。
(國策研究院資深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