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晶片荒導致汽車業、手機業、電子類產品都在搶晶片,歐洲聯盟(EU)昨天公布「歐洲晶片法案」(EU Chips Act)計畫,將投入逾430億歐元(約新台幣1兆3700億元)的公共和民間投資,同時也提供120億歐元補助尖端領頭科技的研究,為半導體產業化鋪路,確保歐洲晶片供給安全。有歐盟官員直言,若台灣不再出口半導體,全球工廠會在3週內停止運作。
歐盟負責內部市場業務的執行委員布勒東(Thierry Breton)昨天在比利時巡視晶片研究機構愛美科(IMEC,又稱比利時微電子研究中心)時直指歐盟超過半數晶片需求都依靠台灣。布勒東告訴自由比利時報(La Libre Belgique),這是巨大的經濟風險,例如假使台海爆發軍事衝突將會是產業災難。若台灣無法出口半導體,全球工廠幾乎都會在3週內停止運作。
台灣在半導體供應鏈中地位重要,布勒東在記者會說明「歐洲晶片法案」時就肯定台灣是該法案理念相近的夥伴,並稱讚台灣擁有許多專業知識,歐洲市場歡迎台灣企業合作。這份希望讓歐盟在2030年市占率較現階段10%翻倍至20%的計畫還須獲得歐洲議會與成員國的投票通過。
歐盟將投入300億歐元的公共資金,對象包括外國集團,例如有意投資歐洲的美國半導體製造大廠英特爾(Intel),歐盟期望,這份公共基金能拋磚引玉,引進更多私人投資。自由比利時報分析,「歐洲晶片法案」試圖與美國的「美國創新及競爭法」(U.S. Innovation and Competition Act)法案競爭,企圖儘快在境內增加半導體產能,解決過度依賴亞洲的問題。
法國科技顧問公司Yole Développement半導體事業負責人卓里維特(Emilie Jolivet)向法新社指出,法國現今在製造半導體領域「相當落後」。歐洲晶片法案是往前邁進的一步,但必須和全球的行動進行比較,特別是亞洲。她也特別點名台灣大廠台積電(TSMC)光是2022一年就投資了360億歐元。
卓里維特續指,法國目前在半導體上出現「雙重依賴」。一方面是依賴美國設計的晶片,例如英特爾、美光(Micron)、輝達公司(Nvidia)、超微(AMD);另一方面,則是仰賴亞洲製造它們,特別是台灣的台積電,此外也有南韓的三星與SK海力士(SK Hynix),中國也逐漸嶄露頭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