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張建中新竹31日電)太陽能廠歷經慘烈的產業淘汰洗牌,現多轉向內需市場並展開多元化經營,各廠營運紛紛走出谷底,目前國碩、茂迪已營運獲利,元晶去年第4季可望轉虧為盈,迎向轉機。
太陽能產業曾經風光一時,茂迪及益通曾於2005年及2006年先後登上台股股王寶座,股價最高分別飆漲至新台幣985元及1205元;產業美好前景吸引兩大晶圓代工廠台積電及聯電跨界投資。
隨著中國大陸政府大舉補貼業者進軍太陽能市場,致使供需嚴重失衡,重創太陽能產業景氣。廠商過去搶訂的多晶矽原料供貨長約,反成為沉重包袱,營運多面臨虧損窘境,太陽能產業淪為財訊傳媒董事長謝金河眼中台灣第一慘的「慘業」。
其中,茂迪、元晶、太極能源及達能等曾被迫裁員,整個太陽能業出現有一年合計大舉裁員3000餘人的慘況。
益通自2009年由盈轉虧後便一蹶不振,連續長達10年虧損,最終走上解散一途。聯電旗下的聯相光電及大同集團的綠能也都解散清算,英業達集團的英穩達因負債總額逾新台幣22億元、資產僅9至10億元,在2021年底向法院聲請破產止血。
稱霸晶圓代工業的台積電,是許多產業、廠商學習典範,但在投資太陽能領域同遭挫敗。台積電太陽能經過6年努力,因未能發展出穩定獲利模式,考量缺乏經濟規模,成本上不具競爭優勢,最後以關廠收場。
新日光、昱晶及昇陽光電3家太陽能廠在景氣低迷時決定整併,三合一成為聯合再生能源公司,並獲行政院國發基金管理會及耀華玻璃管理委員會等政府資金挹注,方得以倖存。
考量現實的太陽能產業環境,台廠的規模與生產成本難與中國業者競爭,多進行營運調整,朝下游太陽能模組及系統領域發展,並順應政府政策轉向內需市場。此外,廠商還展開多元化經營,跨足太陽能以外市場,期能為未來開創新契機。
碩禾引進鴻海集團旗下鴻揚創投投資入股、持股10.54%,成為第2大股東並進駐董事會。碩禾與鴻海、榮炭及中鋼(2002)集團旗下中碳合作,開發電動車電池負極材料,碩禾主要負責矽、矽氧材料技術。
瞄準太陽能漁電共生發展,茂迪手中已有超過30MW(百萬瓦)的案場,預計未來一年陸續併網,茂迪並決定跨入蝦及鰻魚養殖。
中美晶除轉投資半導體矽晶圓廠環球晶,成為貢獻營收及獲利的主力外,並投資宏捷科、兆遠、朋程及台特化等公司,事業版圖涵蓋化合物半導體、車用二極體及半導體特殊氣體;中美晶去年斥資1500萬美元,參與美商Transphorm私募取得5.84%股權,進一步深化氮化鎵(GaN)布局。
太極能源)則透過子公司盛新材料,自主開發從自製晶種、原料,到製程中的掌握晶態穩定、缺陷修補與電性調控、晶體缺陷檢測分析等技術,布局碳化矽(SiC)晶錠、基板;太極能源母公司廣運還配合開發碳化矽長晶爐。
聯合再生一方面減緩太陽能電池及模組製造業務的包袱,同時拓展太陽能系統及儲能業務。目前在儲能方面已有初步斬獲,取得台電南鹽田自動頻率控制(AFC)標案。
整體而言,隨著營運調整效益逐步顯現,加上政策推動再生能源發展,太陽能廠營運轉機浮現。茂迪已順利呈現獲利,元晶去年第4季可望轉虧為盈,聯合再生也認為最艱難的日子已經過去,今年將力拚轉盈。(編輯:張良知)111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