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次的《全球投資環境風險評估報告》出爐,這是美國「商業環境風險評估公司」(BERI)在今年(2021年)發布的第三次報告,台灣的整體投資環境評比維持全球第四位,這是對台灣經濟環境穩定的肯定。

台灣整體投資環境受到外商肯定

對台灣來說,在2021年收關之際能有這樣的評比表現,尤其在COVID-19疫情依舊在全球肆虐的形勢下,取得防疫有成及經濟復甦之間的平衡,確實對於即將邁入新一年的市場前景來說,而該報告也預測台灣在2022年的排名可望會再提升至第三位,可以說,台灣整體的經濟發展是可以樂觀看待。

不過,該報告中針對「政治風險指標」的評分,台灣所獲得的評價顯得低許多,這次的報告顯示,台灣的政治風險排名比前一次下滑三名,落居全球第二十八,從跨國企業的角度來看,雖然對台灣總體投資環境的評價很高,卻對台灣的政治環境感到憂心。

從台灣政治風險排名下滑的趨勢來看,也代表著台灣的政治風險有逐步升高的趨勢,這是值得我們留意的地方,同時也可以藉此檢視為何身為民主國家的台灣,政治環境卻成了外商眼中的劣勢,恐怕必須思考過去這一年,台灣內部出現哪些讓跨國企業感到不確定的政治風險。

其實,並不難理解,對外商來說,判斷政治環境穩定與否,主要從投資或營運過程中,是否會有承擔政治風險的壓力,2021年台灣主要歷經本土疫情爆發、共機擾台頻繁、罷免民意代表及四大公投等重要議題,從民主與法治程序來看,其實並沒有衍生出社會混亂及政治動亂的問題。

換言之,台灣度過疫情肆虐以來最困頓的過程,也在兩次投票中完成民主程序,社會依舊回歸正常運作,尤其疫苗接種率超過七成後,經濟生活也逐步上軌道,顯然這是社會成熟的表現,在政府有限的干涉之下,整體社會是穩定前行,民主意識在台灣已深根,社會不易受到政治競爭的負面影響。

政治風險來自國內「親中代理人」

只是,持平而論,外商會對台灣的政治環境有所質疑的原因在於,在台灣的幾個重要政治議程中,國內政黨之間的競爭關係卻隱含著「國家發展路線」的疑慮,從今年五月本土疫情爆發時,國內部分親中團體及個人營造「疫苗之荒」的社會氛圍,甚至淪為中國對台灣進行「疫情統戰」的幫兇。

除此之外,四大公投案雖然最後失效,但在議題攻防的過程中,國民黨意圖政治操作四項公投,所幸「不同意」仍是國內主流民意,否則倘若這四項公投通過,恐怕台灣明年的投資環境風險評估排名會下滑,而這就是為何台灣政治風險排名在後的原因所在。

外商對台灣政治環境的評價,並不只關注台灣現存的政治問題,而是有可能出現問題的風險,尤其是具有高度的國安事務,以及國家發展的公共政策,容易被有心的在野黨操作成為政治攻防的議題,讓原本應當嚴肅且複雜的公共事務,被渲染成政黨成敗的選擇,投票瀰漫著政治算計的功利氣氛,稍有不慎,國家發展前途恐一去不復返。

值得留意的是,一篇美國學者邱吉爾(Julian Spencer-Churchill)的媒體投書中強調「台灣偏好在危機中保留選擇餘地」,這樣的說法或許有點偏頗,但卻也點出「抗中保台」的最大障礙在於台灣內部;試著反省台灣的關鍵政治問題,就是以政黨競爭的形式來為中國說項,甚至自甘墮落當中共在台的代理人,不懷好意製造台灣內部政治衝突,營造社會對政府的不信任,讓台灣走向社會動盪的險境,而這就是政治環境不穩的主要因子。

「反抗中國威脅」才能「保台」

在野黨取巧的跳過國會理性的監督制衡,透過無止境的政治動員,無論是「罷免」或「公投」,都成了政治鬥爭的工具,縱然在這些政治議程中,部分議題有得到充分的意見表達與對話比較,但整個社會傾力配合政治操作,過程中讓台灣增添許多不確定性;最為人詬病的是,在野黨竟然把「公投」與原本屬於國會權力的「倒閣」畫上等號,不免讓外商誤解政局有變動的可能。

最後,BERI對於台灣在2022年投資環境評估的表現採樂觀的態度,預測台灣整體排名會往前晉升,這其實也是出於這次四大公投的投票結果,認為台灣確立走在能源轉型及穩定供電的方向,以及開放美豬將讓台灣的國際經貿關係更為平順,更有機會加入區域經貿合作。

不過,台灣無法迴避的是,中國仍會持續對台軍事恫嚇,兩岸緊張依舊是不變的外部情勢,台灣內部各政黨能否在「反抗中國威脅」中取得共識,將攸關著外界對台灣政治環境的評價。簡言之,那些和中國配合演出的「親中」言行就不要來亂了,一同努力提高台灣整體投資環境的評價,不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