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執行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近日在記者會上公布「全球門戶」計劃(Global Gateway),該計劃預計從 2021 年至 2027 年投入 3,000 億歐元(約 3,360 億美元)用於協助發展中國家投資軟硬件基礎設施,推動數字、氣候、能源、交通、衛生、教育等項目。
根據大紀元的報導,近年來歐洲對於「一帶一路」的批判聲浪不斷。2018 年 4 月,歐盟 27 國駐中國大使聯合撰寫公開信,譴責「一帶一路」破壞自由貿易,使得中國企業取得有利地位,還分化歐盟國家。
歐盟表示,「全球門戶」旨在為中國全球基礎建設計劃提供一個「真正的替代方案」,「全球門戶」計劃將考慮到合作夥伴國家的需求,並且確保當地社區的持久利益,以及歐盟的戰略利益;該計劃將以贈款、貸款和擔保的形式向合作夥伴提供資金,降低投資風險,提高債務可持續性;同時,動員私營部門以利投資產生轉型影響。
曾任德國駐中國大使、目前擔任德國常駐歐盟代表的柯慕賢(Michael Clauss)是這項計劃的幕後推手之一。他表示 :「『全球門戶』有可能將歐盟變成一個有效的地緣政治參與者。」這意味著中共藉由「一帶一路」影響東南亞與非洲國家,從中獲取聯合國等國際組織支持的政治利益,未來將有所改變。
11 月 30 日,中非合作論壇甫結束第八屆部長級會議,中共領導人習近平透過視訊承諾將為非洲金融機構提供 100 億美元授信額度,並將提供 10 億劑疫苗。
而根據摩洛哥王國 360 新聞網刊出的評論文章指出,中非經貿關係失衡是非洲媒體關注的焦點,「中國以低成本進口原材料,向全球出口高附加值的製成品。這種交易是後殖民時期的延伸,對非洲的發展毫無益處。」
文中還提及「中國(中共)不拒絕為基礎設施提供資金,有時還會進行毫無意義的巨額投資。一些非洲國家甚至以本國資源(礦石、石油等)作為抵押,最後發現自己為了債權人的利益而不得不交出資源。」
中巴經濟走廊是中國「一帶一路」倡議最重要的環節,圖為2017年10月4 日,一艘中國貨輪停泊在巴基斯坦最南端俾路支省瓜達爾港。 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剛果的銅鈷礦,中國積極在此取得礦場經營權。 圖 : 翻攝自微信/思遠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