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31日舉辦的日本第49屆眾議院選舉,由岸田文雄首相領導的自民黨,在眾議院總數465席次中取得過半席次的261席,維持第一大黨地位;而自民黨與公民黨組成的執政聯盟,則取得絕對安定多數的293席。在自民黨取得單獨過半優勢的同時,岸田政權推手甘利明,以及石原伸晃、平井卓也等自民黨內資深議員的落選,則為執政的自民黨帶來警訊。
日本眾議院選舉告一段落之後,岸田內閣的經貿、科技、外交與安全保障政策,即成為周邊各國關注的焦點。眾所周知,過去的1972年體制下,影響中日關係發展最重要的變數,主要是歷史認識的摩擦。在中國崛起的背景下,東亞地區的主導權國家出現交替。一方面,隨著中國的擴增海軍,中日兩國之間從過去的歷史摩擦轉向地緣政治衝突。另一方面,在中國經濟實力激增,強力推動「一帶一路」、「中國製造2025」等戰略規劃之際,中日兩國也從過去的經貿互補關係轉向地緣經濟競爭。在此背景下,經濟安全保障成為影響中日台關係的新變數。
值得注意的是,在1972年體制下,日本採取同時維持日美安保體制與日中友好關係。在台灣海峽與周邊安全議題上,採行戰略模糊。然而,近來的發展可觀察,日本的戰略模糊正在朝向「積極的戰略模糊」發展。在台日關係上,這些重要發展呈現在:數位科技、公共衛生與產業供應鏈等領域的台日科技、經濟上的合作。而與經貿、科技相關的經濟安全保障,成為體制轉換下最重要的政策領域。
在此必須說明的是,日本在思考經濟安全保障之際,關注下列五項重點領域。第一,資源供給與使用的穩定;第二,貿易平台與網絡的安全;第三,國家經貿競爭力的強化;第四,區域經濟整合的參與及主導;第五,高科技產業鏈的強韌化。其中,中國是日本建構經濟安全保障的重要對象國;而台灣則是具有共同戰略利益的夥伴國。
岸田內閣成立之後,即將經濟安全保障視為國家安全的核心,主張以政府的專責部會來整合經濟、外交和國家安全的策略。在政策內容上,強調經濟安全的「戰略自主」(strategic autonomy)和「戰略不可替代性」(strategic indispensability)。一方面是不過度依賴外國供應商,另一方面則是在全球供應鏈上建立不可替代的地位。
岸田文雄在規劃內閣的重要施政方針時,是以法律與人事來落實其經濟安全保障思維。在法律面向上,乃是推動《經濟安保推進法》;在人事面向上,則是設立「經濟安保擔當大臣」。其關注的重要政策領域,則是以區域經濟整合(CPTPP、RCEP等)與高科技供應鏈(半導體、車用電池、次世代通訊等)為關鍵。
值得注意的是,在岸田文雄內閣中,主導日本經濟安全保障政策的決策圈,是自民黨內的「數位社會推進特別委員會」。委員會的最高顧問是岸田內閣推手的甘利明(前經產省大臣,前自民黨幹事長),重要成員包括平井卓也(前數位改革擔當大臣)、牧島Karen(數位大臣)、小林史明(數位副大臣兼內閣府副大臣)、山田太郎(數位大臣政務官)等人。
眾所周知,過去以來的台日經貿合作,主要集中在執行面的技術合作。但在中美貿易戰、科技冷戰與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台日雙方均強調經濟安全的「戰略自主」和「戰略不可替代性」之際。均認為有必要在科技供應鏈,以及CPTPP、台日EPA等多邊與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等領域,透過定期的政策對話,尋求與落實彼此的共同利益。因此,透過台日經濟安全保障對話機制的建立,以高科技供應鏈、區域經濟整合為基礎,針對雙方共同的需求,整合產官學的資源,既可攜手解決雙方課題,亦可提升雙方在國際科技與產業領域的影響力。
在具體方法上,台日雙方可尋求下列三階段,搭建台日經濟安全保障對話平台。第一階段,選定台灣與日本的合作窗口(以政府或民間智庫為主),簽訂合作意向書。第二階段,建立平台討論並選定雙方優先考量的重要課題。第三階段,交互舉辦台日經濟安全保障對話,透過1.5軌的團隊(重要國會議員、經濟部與外交部資深官員、學者專家),針對選定之課題領域尋求共識,制定政策。
總的來說,對於岸田政權下的日本而言,台灣的關鍵性表現在下列領域。第一,關注台灣海峽與和平與安定。第二,台灣海峽危機就是日本危機。第三,台灣是日美安保與中國之間的危機管理變數。第四,台灣是尋求經濟夥伴、建立強韌科技供應鏈不可或缺的一環。
在可預見的未來,岸田文雄首相將以「經濟安全保障」為核心概念,試圖在後疫情的國際環境中,走出一條具岸田特色的外交路線。這條路線的形成過程中,除了受到日美安保體制、科技冷戰的影響,也受到CPTPP、RCEP等區域經濟整合發展的制約。與此同時,這條路線的形成,亦將影響未來日中關係與日台關係的走向。
文/李世暉(台灣日本研究院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