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以視訊方式,出席10月30至31日在羅馬舉行的20國集團(G20)領導人峰會。COVID-19爆發至今,習近平已有21個月沒有踏出國門,除了疫情之外,不再願意為了國際舞台而妥協或許也是因素之一。
自2020年初,中國官方證實武漢爆發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以來,習近平就未曾出國訪問。這次G20羅馬峰會,包括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在內的其他G20成員國領導人多數將親自與會,習近平卻選擇在北京以視訊方式參加。
緊接G20羅馬峰會後,在蘇格蘭格拉斯哥(Glasgow)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6次締約方會議(COP26),習近平也可能同樣以視訊與會。
「紐約時報」報導,習近平這麼做,不僅彰顯中國當局把重心從對外轉向對內,也顯示他不再願意為了國際舞台妥協。
除非為自身利益考量,否則習近平領導的中國不再認為需要被迫與美國和其盟友合作,或至少表面上合作。
不過,習近平最近缺席國際場合,使得中國想要取代美國領導地位的野心受到打擊,也正逢中國與全球其他國家的關係急轉直下。
中國的目光確實轉向國內,官員關注的是維護習近平的健康與內部政治謀劃。習近平將於2022年完成第二任期,預料將繼續掌舵5年。對習近平而言,面對面的外交活動,重要性已不比他掌政初期。
不到一年前,習近平才做出大幅讓步,以便和歐盟達成投資協定,但歐中投資協定的討論,卻因中國和歐盟因為新疆維吾爾族的人權議題相互制裁而遭凍結。自此之後,北京不曾接受歐盟領導人給習近平的會面邀請。
柏林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MERICS)研究員李愛玲(Helena Legarda)說,習近平不出訪,排除或減少了領導高層交流的機會。
她表示,這些面對面會談「時常是試圖化解達成協議的遺留障礙,或減緩緊張情勢的基礎」。
習近平接連缺席羅馬和格拉斯哥會議,也使得在當今全球兩大難題取得有意義進展的希望受挫。這兩大難題分別是疫情後復甦與對抗全球暖化。
不過,習近平並沒有放棄外交。塔利班在阿富汗重新掌權後,中國和俄羅斯都在談判時扮演重要角色。習近平也與多名歐洲領導人舉行視訊會議,包括即將卸任的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本週則和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及英國首相強生(Boris Johnson)通話。
當拜登疾呼要組成「民主盟友」陣線,對抗來自中國的挑戰,習近平也同樣在招兵買馬,組成自己的隊伍,包括俄國和開發中國家,來反抗他認為的西方偽善者。
美國政治風險顧問公司歐亞集團(Eurasia Group)分析師湯瑪斯(Neil Thomas)表示:「談到與開發中國家發展外交,我認為習近平不出訪沒有太大壞處。」
他提到,習近平這週與巴布亞紐幾內亞總理馬拉普(James Marape)通話,「巴布亞紐幾內亞總理見到習近平的時間,比拜登還要多。」
不過,相較於先前頻頻出訪,習近平確實不再踏出國門。他上次離開中國是2020年1月訪問緬甸,幾天後就下令武漢封城。
習近平也停止接待外國官員。封城數週後,他曾會見世界衛生組織秘書長譚德塞,以及柬埔寨和蒙古領導人,最後一次已知的與外國官員會面,是2020年3月在北京會晤巴基斯坦總統艾維(Arif Alvi)。
中國領導人向來以頻繁出訪作為賣點,尤其喜歡展現他們樂於訪問貧困國家。根據湯瑪斯統計,疫情爆發前,習近平是第一個在年度出訪次數上超越美國總統的中國領導人。
湯瑪斯分析指出,習近平在疫情前平均每年出訪14個國家,在海外度過34天,遠遠超過歐巴馬(25天)與川普(23天)。
習近平拋棄過去想法,不再認為中國在國際舞台應該表現謙遜,如同鄧小平所說「韜光養晦」,而是試圖透過視訊會議,展現中國充滿自信的新形象。
習近平這麼做的同時,也面臨國際間對中國政策的諸多嚴格檢視,包括疫情起源,香港、西藏與新疆的人權問題,以及日益頻繁侵擾台灣的行徑。
調查顯示,許多主要國家過去2年對中國的觀感急遽惡化。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政治經濟學副教授史宗翰(Victor Shih)表示,習近平減少出訪,正逢中國國內的民族主義高漲,似乎阻礙了中國達成重大合作或妥協。
史宗翰表示:「他(習近平)不再認為需要國際支持,因為他有了這麼多的國內支持,或是說對國內的控制。要去迎合美國和歐洲國家的必要性,比起他的第一任期時要少得多。」
此外,前往羅馬與格拉斯哥參加會議,也會妨礙習近平準備接下來的重大活動。
中共第19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19屆六中全會)將於11月8日至11日召開。中國共產黨的菁英將齊聚北京舉行閉門會議,將是習近平為下屆政權鋪路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