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榜新世代觀點的網紅「娘娘」,被傳統的黨國演藝圈教父王偉忠簽下後,大家原本以為這是如虎添翼。不料當「娘娘」釋出一段不到12分鐘的訪談〈王偉忠的「外省人優越感」從何而來?〉竟遭許多網友退追蹤及退訂閱,人氣反而大傷。

演藝圈是個強調身材、顏值、歌藝、舞功、演技、EQ、觀眾緣……的競技擂台,擁有「優越感」,代表這個人或這個團體的「氣場」所在。但為何王偉忠以及旗下藝人,會帶給鄉民那種「外省人優越感」的不愉快經驗?這當然要從王偉忠的「黨國根源」華視說起。

台灣之所以能在1960年代初期就進入電視時代,跟9年國民教育一樣,完全是強人政治下領導者的意志貫徹。其實早在1947年,國民黨在南京就已經設立電視台籌辦處,無奈內戰失利,流亡來台,電視台籌備處也無疾而終。

1958年5月1日,中國的北京電視台(就是現在的中央電視台)開播。1960年10月1日,中國第一個省營的福建電視台開播,就是要對台灣心戰宣傳。「共匪竊據下的地獄」都有了電視,號稱「天堂」的寶島台灣卻沒有,在政治宣傳的壓力下,國民政府只得倉卒宣布,第一家商業電視台:台視,選在1962年10月10日(也就是建國51週年)當天開播。

然而台視剛開播時,台灣經濟還尚未起飛,市面上連生產電視機的廠商都沒有,台視還要自己在中和鄉開工廠組裝電視機販賣。經過6年慘澹經營,終於轉虧為盈,中南部也設立了轉播站,觀眾都能看到電視節目。但這時有已有60多個公民營組織,眼紅省政府的台視荷包滿滿,紛紛向政府請願申辦第2家商業電視台。

1967年蔣介石宣布,整合所有第二家電視台申請案,由黨營的中廣結合28家民營廣播電台,以及其他申辦中的工商文化界人士,集資創辦第二家表面上「民營」,實際上黨營的商業電視台:中視。並且宣布今後10年不會再核准第3家商業電視台,逼得66個申辦中的業者,都乖乖成為佔股不到1%的中視小股東。

但1969年10月31日開播,國民黨所掌控的中視,卻少了一家最重要的股東,那就是始終不放棄有自己電視台的軍方。即使蔣介石宣布了10年內不會再核准第3家商業電視台,但總政戰部仍另闢蹊徑,以推廣軍中政治教學為由,結合教育部教育廣播電台為空中商專與空中行專設立的非商業電視台,組成第3家名義上不叫電視公司,實際上卻是商業電視的中華電視台,就是現在的華視。

由於華視是軍方先上車卻堅持不補票的「怪胎」,所以相對於其他兩家黨國媒體,會成為黨國思想最濃厚,也最具「外省人優越感」的場域。本魯可舉出的例證太多,今天就先從「兩個小燕」的故事,來看王偉忠及旗下藝人的「外省人優越感」從何而來?

小燕姊與小燕不一樣的童年

1948年生於上海的張小燕,父親張珍是警務處發言人,簡單說就是特務頭子。曾獲亞洲影展童星獎的張小燕,1957年10月31日蔣介石七秩晉二華誕前,去松山機場迎接只大她一歲,如今已「幡然悔悟棄暗投明的附匪童星」蕭芳芳。港台兩大童星影后聯袂表態效忠,恭祝聖上仙福永享壽與天齊,這是何等難得的畫面。

5年後的建國51年雙十國慶,台灣第一家電視台開播,蔣夫人蒞臨台視剪綵時,總經理周天翔是站在張小燕後面迎接。被尊稱為「綜藝大姐大」的張小燕,不是成年後才被稱為「小燕姊」,是從1962年台灣電視開播的第一天起,就沒人敢在電視台裡直呼她「張小燕」,台視上上下下,無論長幼尊卑,一律都只敢尊稱她為「小燕姊」。

相對於外省人的「小燕姊」,要說起台灣人的「小燕」,那就是《鐵獅玉玲瓏》的開場白「話若是講透支,目屎是揮莫離」(台語「話如果講太明,眼淚就揮不盡」)。1946年生於台北的陳秋燕,是台語片導演兼小生田清和女星陳蘭的女兒,但陳秋燕為何要叫「小燕」?台灣人名字裡的「小」,不是代表可愛,而是代表失去自由。

鄉民們或許聽過這些台語老藝人的名字:小明明(巫明霞,《盲女》系列女主角,藝人施易男之母)、小豔秋(簡秀綢,《瘋女18年》系列女主角)、小秀年(許秀年,《流浪三兄妹》系列女主角),這些台語片的女主角,都已經紅遍半邊天,票房賣座到續集一部接一部,但為何名字開頭要加個「小」?

「綁戲囡仔」這個台語名詞,年輕鄉民即使聽得懂台語,可能也不解其意了。綁戲囡仔說穿了就是販賣人口,表面上是收養學徒,實際上就是父母向戲班子借一筆錢,以自己的親生骨肉當作是典當品,短則3年6個月,長到10年以上的也都有。

綁戲囝仔跟著戲班浪跡江湖,在戲棚上表演時要打滾翻騰,在戲棚下練功時仍要打滾翻騰。表現不好或大人心情不好時,挨打挨餓都是家常便飯。綁戲囝仔跟著戲班,過著吉普賽人的流浪生活,當然不可能正常入學,所以很多是文盲。功夫好,受觀眾喜愛的「綁戲囡仔」,就會淪為團主的小妾。

台語片裡女明星中那個「小」,說是小妾,甚至是一生「衰小」(台語「倒楣」)都不為過。因為她們都是戲班子的「綁戲囡仔」,所以藝名上要加個「小」,代表她們不具人身自由權。

但可悲的是這些台語女藝人即使脫離戲班了,甚至大紅大紫之後,依然不敢拿掉藝名上那個「小」字。因為換個新藝名,幸運一點的像是小春美改名後的柳青,或是小青蓉正名後的青蓉,還能繼續留在演藝圈。其他曾經紅過的綁戲囡仔,少了那個「小」字之後,換個藝名反而就銷聲匿跡了。

小燕姊與小燕不一樣的求學遭遇

當然有些鄉民會不解,台語片裡的小燕那麼紅,爸爸田清還是電影公司老闆,陳秋燕為何還要跟其他綁戲囡仔那樣叫「小燕」?甚至成年後都演到要為藝術小小「犧牲」的《海女美人魚》或《海女紅短褲》了,還有人不叫她本名陳秋燕,依舊稱她「小燕」。陳秋燕這個小燕與張小燕那個小燕姊,背後的意義就差多了。

陳秋燕的父親田清(陳清泉),1950年代是「鐘聲話劇團」的團主。1956年當台語片興起時期,他在邵羅輝導演的鼓勵下,與小雪投資合作並且分別擔任男女主角,動用鐘聲話劇團成員,拍攝《雨夜花》大受歡迎,女兒「小燕」也一炮而紅。多年後陳秋燕長大了,重拍《正宗雨夜花》,依然很賣座,可見台灣人的「小燕」,票房上絕對勝過那個外省人的「小燕姊」。

但田清是藝術家性格,他的「日利影業」跟李翰祥的「國聯影業」一樣,拍戲都控制不住成本。從《雨夜花》開始就是戲還沒拍完,預算已透支過度,只好把版權用「死豬仔價」賣斷給發行公司,接下來的無數部電影都這樣。於是變成拍得越多,賠得就越大。而「小燕」紅得越久,父親也賠也越久。

「小燕」若不是田清的親生女兒,綁戲囡仔長大後,還有機會擺脫整天要跑3點半的戲班老闆。但被血緣與孝心「綁」住的這個台灣人「小燕」,就跟她在1984年演活的《油麻菜籽》一樣,終其一生都只能是「油麻菜籽」。

童星只能演到了讀國中的年紀,大多數鄉民的印象,就是外省人童星功課比較好,巴戈藝專畢業,湯志偉世新畢業後插文化戲劇,張玉玲也是文化戲劇畢業,都是成年後頂著藝術科班生的頭銜復出演藝圈。相反的台灣人的童星紀寶如、蔡富貴、林小虎,國中之後的慘狀就一言難盡了。

但「兩個小燕」的狀況卻相反,當時還沒實施九年國教,小學生必須參加初中聯考。外省人的小燕讀的是私立靜修女中,台灣人的小燕讀的卻是全台第一志願北一女,完全顛覆大家的刻板印象。

無奈田清的「日利影業」越賠越多,以致陳秋燕才15歲,北一女初中畢業後就被迫輟學,成為台語片的知名女星。本魯年幼時陪大人們在北投公園,就看她上午下午在不同的戲組裡拍戲,當時還以為她做電影明星很風光,卻不知她都只是在幫家裡還債。

很多年後看到專訪,陳秋燕訴說她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就是讀北一女的那3年。後來她的同學都是醫生、法官或律師,也難怪她提到母親會哭著對丈夫說:「這孩子不讀書就廢了。」以前聽不懂陳秋燕在說什麼,多年後才驚覺,原來這就是「生為台灣人的悲哀」。

小燕姊與小燕不一樣的學歷要求

看到這裡,很多鄉民或許會疑惑,台灣人的小燕在演台語片,外省人的小燕在台視當小燕姊,「兩個小燕」30歲之前毫無交集啊?無奈造化弄人,非要讓「兩個小燕」在1970年代,都進入軍方掌控,黨國體制最嚴密的華視,見證了什麼是王偉忠的「外省人優越感」。

台語片被國民黨消滅後,像陳秋燕這樣有知名度的演員,就進入剛創立的華視,主演台語連續劇。老三台的台語連續劇都廣告滿檔,想上廣告不僅要用牌價不打折,還被迫要用暗盤「以一帶五」,吃下其他4個冷門時段的國語節目廣告。台視的黃俊雄布袋戲更誇張,「以一帶七」都還不見得能上。

1973年國民黨更加嚴禁台語,黃俊雄布袋戲被禁播,台語連續劇每天只能播一檔30分鐘,還不能在晚間黃金時段。但這些措施傷害到的不只是台語演員,電視台高層更頭痛。像台視周六下午的國劇,廣告本來可以用台語節目來帶,現在就要自力更生了。

台語節目製作人黃宗弘就向台視建議,把國劇時間縮短半小時給他,找一個本來叫「林茜」台語歌星,自從演華視連續劇《燕雙飛》爆紅後,就改了藝名「鳳飛飛」的歌手來主持。反正只要節目裡的台語歌星都唱國語歌曲,就符合新聞局要求,但還是能拉到廣告。1976年10月,鳳飛飛主持的綜藝節目《我愛周末》一開播,就成了布袋戲之後台視的金雞母。

但是台視安排的外省人導播孫家明,脾氣大了點,與製作人黃宗弘多次爭執,台視挺自己人,就禁止黃宗弘進台視。黃宗弘一怒之下,1977年不僅慫恿鳳飛飛跳槽中視,還在周六下午主持同樣的節目《你愛周末》。而且「加倍奉還」,把台視的小燕姊也挖去華視,在周日晚間主持大型綜藝節目《飛燕迎春》。

表面上看來黃宗弘對台視報了仇,但好景卻不常,先是鳳飛飛在中視與製作人王再慶相戀,就在《你愛周末》的錄製現場天祥路豪華酒店,開了一個同樣的節目《一道彩虹》,黃宗宏製作的《你愛周末》就被中視喊停了。

接著到華視不滿一年,主持了51集《飛燕迎春》的張小燕,忽然宣布要請半年的產假,華視高層與黃宗弘都傻眼了。如果不找代班主持人,保留週日晚間的黃金時段,產後復出的小燕姊,勢必又跳槽別台。

但大牌的不可能願意代班,小牌的又撐不住收視率。黃宗弘想來想去,就找了台語片的小燕陳秋燕來代班,這樣節目名稱只要先改為《新飛燕迎春》,半年後張小燕復出後,同時段又可改回《飛燕迎春》,讓小燕姊順利歸巢。

找陳秋燕來代班張小燕,這樣「小燕代小燕」,華視、黃宗弘與張小燕三方都能各取所需,看似完美的布局,但新聞局卻反對。上次破例讓台灣人鳳飛飛主持冷門時段,結果是「請神容易送神難」,從此在張小燕、白嘉莉、崔苔菁、張琍敏、劉文正、高凌風……之外,台灣人真的也有了一個大牌主持人。此例一開,沒完沒了,「外省人優越感」的神話就很難再維持。

於是新聞局廣電處宣布,為提升綜藝節目水準,今後綜藝節目主持人必須具備「大專學歷」,報局核准後才能主持。問題是原本張小燕也沒大專學歷,其他像是劉文正、白嘉莉等外省人也沒有,為何要針對陳秋燕一人的學歷資格來刁難?

新聞局卻說張小燕以前就主持過節目,可以「資深主持人」的身分視同大專學歷。華視為了讓陳秋燕順利代班,也找出了陳秋燕以前在中視主持《今日農村》的經歷。新聞局見華視堅持,還安排了陳秋燕的「螢幕情侶」石英一起主持,才在資格問題上讓步,不繼續刁難。

王偉忠的「外省人優越感」,這優越感若單純建築在「外省人」上,就像客家人優越感,或是原住民優越感一樣,大家無權置喙。但若是像戒嚴時代的「兩個小燕」,優越感是建立在不公平的黨國體制下,歷史就該還台灣人一個公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