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紀念堂園區的轉型議題長期以來備受社會矚目,也是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清除威權象徵的核心課題。該會今(8)天正式公開提出「中正紀念堂園區轉型方案」的規劃構想,主軸是轉型為反省威權之歷史公園,以「改造威權空間」、「重構紀念敘事」為整體園區空間的兩大轉型方向,並結合園區內威權象徵的處置,藉此公共空間反省威權歷史、深化轉型正義,並建構友善、涵容、民主之都市公共空間。

促轉會代理主委葉虹靈表示,該會自成立以來,即就此議題辦理多場諮詢會議,諮詢受難者代表、學者專家及民間團體之意見,並於107年11月21日第13次委員會議通過「中正紀念堂轉型原則建議」,提供主管機關文化部參辦。為落實促進轉型正義條例處置威權象徵之精神,該會綜整歷來各界社會意見,經今(110)年9月1日第84次委員會議確認,提出「中正紀念堂園區轉型方案」之規劃構想。

葉虹靈表示,中正紀念堂園區興建計畫本身即是威權統治的產物。威權統治時期,國家投注大量公共建設經費和維護資源,在都市中心興建「紀念特定統治者」的大型園區。肇建時雖以「中正紀念公園」為名,但其園區設計透過空間佈局規劃,引導使用者崇拜、仰望威權統治者;而且充滿硬鋪面,缺乏「公園」之實。現況雖已為一般市民大眾活動之公共空間,但由於園區空間規劃和威權象徵大致未經變動,其空間威權性格依然存續。

葉虹靈指出,在民主化的今日,應解除中正紀念堂園區的空間威權性格,同時亦應使其轉型為反省威權歷史且更具公共性的都市空間。這不僅是該會既有「中正紀念堂轉型原則建議」的首要原則,更是近年主管機關進行社會討論及該會諮詢學者專家,各界意見所呈現之對中正紀念堂園區轉型的期盼。

葉虹靈說,目前中正紀念堂管理處雖已啟動若干階段性轉型措施,但缺乏整體園區轉型、永久性處置威權象徵或組織法規變革的具體規劃,因此提出兩大轉型方向,包括:改造威權空間和重構紀念敘事。

其中,在改造威權空間部份:整體園區轉型的空間規劃原則,應扭轉中正紀念堂園區目前因空間設計及使用原則所呈現的威權性格。將原有為崇拜威權統治者建造的威權紀念園區,透過包容性、友善多元使用群體的設計策略,還給人民一個更自由、開放的都市公共空間。

而重構紀念敘事部份:轉型後的園區空間佈局,應重構紀念敘事,打破原有崇拜威權的軸線安排。具體透過威權象徵的移除、改造與再現等處置手法,達成空間轉型之目標,其規劃設計手法應避免去脈絡化。

該會將以「中正紀念堂園區轉型方案」規劃構想為基礎,預計在今年下半年度至明年度具體推動相關工作,包括:(一)同步研擬相關法案配套,例如檢討《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組織法》,使其符合未來「反省威權之歷史公園」之功能需求。(二)預計委託專業團隊以該會轉型方案「一主軸、二方向、三處置原則」為基礎,研提多組規劃設計概念圖,以視覺化的方式,呈現轉型圖像。(三)持續透過多元管道促進社會對話,使轉型方案細節臻於完整。(四)明年度上半年提出該會轉型方案細節,包含空間方案、社會溝通成果及相關配套法案等。最後,依據促轉條例之規定,將完善後的方案成果,納入該會任務總結報告,並依法提交行政院。

促轉會代理主委葉虹靈。   圖:謝莉慧/攝

中正紀念堂全區鳥瞰。   圖: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促轉會後製

園區內威權象徵及相關空間設計示意。   圖: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促轉會後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