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代理主委葉虹靈今(8)天公布中正紀念堂園區內主要威權象徵的三大處置措施,其中包括:大廳銅像應予移除、藍白堂體功能及外觀應予改造及園區整體崇拜軸線應予破除,預計經過持續透過多元管道促進社會對話,在轉型方案的基礎下,該會將於今年度下半年將以「中正紀念堂園區轉型」為題,辦理相關活動促進社會對話,使轉型方案細節臻於完整,並於明年度上半年依據促轉條例之規定,將完善後的方案成果,納入該會任務總結報告,並依法提交行政院。

促轉會是在今年9月1日第84次委員會議確認上述建議方案,提出「中正紀念堂園區轉型方案」之規劃構想。

葉虹靈表示,銅像的處置是中正紀念堂園區轉型的首要項目,依促進轉型正義條例之規定,應以「移除」為優先選項。堂體四樓大廳的蔣中正銅像為全國最大之威權象徵塑像,其移除對促轉條例揭示之確立自由民主憲政秩序、否定威權統治之合法性、記取侵害人權事件之歷史教訓具指標性意義。

此外,專任委員陳雨凡指出,由於中正紀念堂的堂體已被列為古蹟,必須依法處理,但根據過去文化部進行社會討論及該會辦理諮詢會議結論,多數參與者認同堂體作為園區內最顯著的威權象徵,有轉型的必要,但未必要完全拆除,可透過「保留但實質改造堂體建築」的策略,讓中正紀念堂堂體成為「見證威權並反省威權」的歷史活教材。

葉虹靈說,綜整各界建議,未來堂體功能應轉型為透過研究、展示及教育,反省威權統治歷史的場館,並結合兩廳院之藝文功能,促進民眾親近並淡化威權色彩。此外,堂體內現有面積約700坪之蔣中正文物展視室,紀念緬懷性質之展覽應予移除或轉型。最後,堂體外觀亦應適度予以改造,並搭配詮釋說明以點破解構威權意涵,改變既有空間語彙。

至於目前園區的平面軸線配置、圍牆及入口之引導路徑、全區之高度配置及景觀視線等,整體構成「仰望、崇拜『堂體(及銅像)』」之視線與路徑。該崇拜軸線應予破除,以扭轉園區之威權空間性質;園區內其餘威權象徵,亦應配套予以處置。

中正紀念堂大廳銅像。   圖:張良一/攝

促轉會代理主委葉虹靈。   圖:謝莉慧/攝